《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將“
碳足跡”定義為衡量人類活動中釋放的或是在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累計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目前,減少
碳排放已經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政治與經濟議題之一。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中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平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各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都紛紛開展了碳足跡評價方法研究,并在碳足跡基礎上推出了“碳標簽”。2008年10月,英國發布了PAS2050《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規范》,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統一的方法評估消費品生命周期內溫室氣體排放的標準。日本于2011年4月開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制度,要求出售的農產品須通過碳標簽向消費者顯示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法國新環保法案作為全球第一個強制性環保和碳標簽,將強制性要求在法國制造、銷售和使用的消費品都必須披露產品的環境信息。除此之外,在國內推廣使用碳標簽的還有美國、瑞典、加拿大、韓國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
認證產品需求大漲
受碳認證影響,許多跨國公司也陸續提高了對碳足跡認證產品的訂單需求。美國百事可樂、法國達能公司等多家跨國企業的2500余種商品已經通過了碳足跡認證,沃爾瑪公司已經要求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商品碳足跡驗證并貼上碳標簽,全球超過500萬家工廠將遭受重大影響,其中大部分在中國。此外,百事、IBM、宜家等知名跨國公司均要求供應商提供碳標簽。
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相比,由于我國著手開展碳足跡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建立較為完整可行的碳標簽體系,僅有青島啤酒、大成食品等極少數行業領軍企業開始接受碳足跡評估或推出碳足跡標識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低碳技術的儲備尤其是低碳核心技術儲備、資金投入、碳搜集和儲存等方面都相對滯后。
高碳產品沖擊巨大
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碳足跡標準ISO14067標志著國際上將進一步統一碳排放的計算準則,從而建立有關碳足跡的評估、檢測、報告和核查的國際通行標準。碳足跡演變成為新的
綠色技術性貿易措施將成為大勢所趨。中國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國,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絕大部分加工產品均屬高碳排放產品,我國高碳產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沖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市場訂單逐步喪失。中國大量的原材料企業、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將陸續面臨碳足跡所帶來的壓力,承擔減排責任,否則將喪失國外訂單,從而進一步加劇海外訂單從中國市場逃離。
直接推高企業出口成本,削弱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企業要想實現低碳排放,就必須通過開展低碳技術和資源節約替代技術的研發技改,從而推高了企業成本。據權威機構評估,成本可能會提高20%~30%。
企業應對能力不夠樂觀。出口企業短期內難以擺脫依靠低廉的人力及原材料成本賺取微薄利潤的現狀,企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主動開展低碳研究的意識和動力明顯不足。一家國際碳排放檢測組織向我國公司發放的碳排放調查問卷回收率僅為2.5%。
企業能力難以滿足認證要求。由于認證、環境標識的實施都是成熟模式,將來產品的碳足跡走向強制性認證和標識的可能性很大。但對多數出口企業來說,對碳足跡知之甚少,企業生產現狀難以滿足認證要求,加之費用昂貴且認證周期長。
從目前來看,我國光伏、紡織、家居等產業已相繼面臨國外碳足跡的要求,但通過認證的企業鳳毛麟角,需要大力加強和推行低碳認證。
統籌財政資源,建立健全穩定的低碳型企業扶持機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政府采購、資金扶持、稅收政策和項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對低碳型企業政策扶持力度,以滿足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
加強和完善中國企業在溫室氣體核算、管理、減排、報告方法等方面的碳排放評價方法和報告指南,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控體制機制。
加強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建立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針對國外陸續提出碳足跡要求,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碳足跡信息的收集、跟蹤和分析工作,并不斷建立健全相關的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及咨詢服務機制,便于指導出口企業第一時間主動防范和避開綠色壁壘。
提升認證水平,進一步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督和指導,盡快解決國內碳足跡認證與國外通行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同時不斷提升國內認證機構在碳足跡認證方面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做大做強碳足跡認證市場,提高認證服務的廣度深度,以提高出口企業對低碳貿易壁壘的抗擊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