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兩萬年看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面臨的一系列核心科學問題中,理解氣候變化的機制、準確評價氣候變化的影響,是趨利避害、采取應對措施的科學基礎。對氣候變化因素和機制的全面理解,需研究更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歷史。約兩萬年以來,全球氣候經歷了從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大暖期的大幅度增溫和后續的總體降溫,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也經歷了較大幅度的波動。這些發生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環境變化、影響與適應過程,無疑為深入理解氣候變化的機制,揭示不同速率和幅度的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場景,亦可為研究人類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適應提供歷史借鑒。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碳專項設置的“影響與適應任務群”包含項目12“大暖期環境格局”和項目13“氣候變化背景下人類適應方式”兩個項目。前者以全新世大暖期為“相似型”,研究過去全球平均溫度增加約1-2℃情形下我國環境格局及其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為人類適應研究提供自然環境背景及參照;后者通過對不同氣候環境背景下人類演化和適應方式的研究,探討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規律和模式,為未來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提供啟示。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影響與適應任務群研究顯示,近百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正好疊加在氣候自然變率的一個暖相位上,它開始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持續約170年,很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后結束,進入一個約250年的冷相位。換句話說,目前的氣候變暖中有自然變暖的周期背景,自然變率的影響和貢獻應當給予更多的研究。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人類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國際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研究的焦點。近5年來,項目13的專家們通過對湖南省道縣福巖洞人類牙齒化石的系統發掘,發現了東亞地區最早的現代人,揭示出在距今8-12萬年間,現代智人在我國南部就已出現,比歐洲和西亞早至少3.5-7.5萬年,這一發現表明華南可能是東亞地區現代人演化和擴散的中心,現代人類的演化比以往認為的更為復雜。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與人類活動對海岸線變化的影響,不僅關系到現階段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將深刻地影響未來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的制定。基于1940-2014年間6個時相的中國大陸岸線數據和12次野外考察的實測數據,揭示出70多年來,人工岸線比例持續增加,自然岸線比例持續減少,到2014年我國的自然岸線比例不足33%。盡管70多年來,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但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劇,特別是養殖、鹽田、交通圍墾、圍堤等活動,整個大陸沿海凈變化結果是陸地面積(不包括臺灣地區)增加。大陸岸線的變化以向海擴張趨勢為主要特征,超過68%的海岸總體向海擴張,超過22%的海岸總體向陸后退。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