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投江西新昌發電廠近日獲得500萬元貸款,計劃用于“上大壓小”項目、減少污染排放,成為江西省電力行業首筆
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浙江省屬國企首筆
碳排放權質押貸款落戶浙能集團樂清發電廠,3652萬元可保障電廠營運資金需求,成本低于其他信用貸款方式;“西電東送”第二批電源點黔西電廠,以60萬噸
碳配額指標作為抵押,申請到中國民生銀行2817萬元低利率貸款……
近期,多家火電企業以“碳資產”作為抵押申請貸款,解決了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授信門檻、融資成本較以往更低。真金白銀的支持,讓企業在履行降碳責任的同時嘗到甜頭。這樣的碳資產由誰來管、如何管好,如何創造更多價值,成為企業集中面臨的新課題。
記者了解到,碳資產管理途徑主要有三種:由控排企業自行管理、在集團層面成立專門的分公司或部門、交給第三方機構委管。目前,五大電力、“三桶油”等能源央企,以及浙能、申能等地方國企,紛紛打造了自己的管理
平臺。
以華能集團為例,其早在2010年便成立了華能碳資產公司,從事火電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分析,市場研究、交易策略制定、
碳金融創新等代理交易,以及減排項目開發等工作。在自愿減排項目開發領域,該公司開發備案數及減排量備案數占全國總量近10%;在
碳金融方面,該公司發起設計了國內第一支商業化運作、第一支經證監會正式備案的
碳交易基金——諾安資管-創贏1號
碳減排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由此,碳資產真正“活”了起來。
不過,隨著涌入者越來越多,良莠不齊的管理能力逐漸暴露。“近1年來,五花八門的碳交易員培訓隨處可見,數千家碳資產公司冒了出來,碳資產管理似乎沒了門檻。”上述人士坦言,過去相對冷門的“碳圈”,突然成為熱門之地。理論上說,只要完成工商注冊等手續,碳資產公司就能開展業務。但實際上,碳資產管理非常專業,又涉及到控排企業的真金白銀,必須具備相應資質與能力。
魏子杰也稱,從事碳減排及相關業務需要深厚的專業功底,短期速成的技術人員難以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不少公司甚至還沒搞清楚碳資產管理是怎么一回事。有的只能簡單從事數據統計、填表、報送等工作,面對控排企業存在的實際難題卻束手無策,只能照搬指南內容。不專業的行為還有可能造成企業碳排放數據錯誤,更談不上科學有效的碳資產管理。”
碳資產管理不是簡單的“一買一賣”
究竟什么是碳資產?碳排放權交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專家黃錦鵬告訴記者,在
碳市場體系中,碳資產代表控排企業溫室氣體可排放量的碳配額,以及由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產生,并經特定程序核證,可用于抵消企業實際排放量的減排證明。“比如,電力企業參與全國
碳市場,由主管部門統一下發初始配額,既是企業的排放權限,也是握在手上的資產。當實際排放量低于配額時,盈余部分即可交易,企業從中獲益。碳配額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由此具備資產性質。”
碳資產的用途不僅限于簡單“一買一賣”。黃錦鵬舉例,上述電廠獲取的貸款,就是金融機構以主管部門核定的碳排放配額為質押,依托全國碳市場交易
價格,評估企業碳資產價值,向符合條件的主體發放資金支持。除此之外,碳資產還可用于發債、
碳基金、
托管等。“通過有效的綜合管理,可以盤活碳配額、實現保值增值,幫助企業開辟一條低成本、市場化的減排道路。”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碳資產公司董事長魏子杰進一步稱,由于目前全國碳市場處在發展初期,碳資產還是新興事物。“企業若不具備專業管理能力,非但難以從中獲益,反而有可能在碳市場中處于不利地位。例如,部分企業尚未合規開展燃煤碳元素實測,會采用懲罰性的高限值計算,排放量因此被高估20%以上。對于動輒百萬噸級碳排放量的火電企業而言,碳配額管理不夠精準,極有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坦言,當前,多數企業仍停留在“被動”減排階段,未能將碳資產真正管起來。“管理不是單純進行
履約,而是結合自身碳資產現狀,積極減排降低
履約成本,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優化資源配置。”
專業機構和人才需求旺盛
在魏子杰看來,管好碳資產首先需要專業的人。“既要掌握碳的相關知識,也要有所在行業的知識儲備。未來,化工、鋼鐵等更多行業將納入全國碳市場,這方面的需求將更加迫切,碳資產管理人員應具備多行業、多類型減排項目開發能力,核算多行業、多領域碳排放的技術實力。同時,能夠準確把握交易中各個關鍵點,做到風險事先預防、事中監督、事后分析,還要借助碳金融工具,幫助企業實現碳資產的個性化需求。”
為規范管理行為,魏子杰建議,建立碳資產公司準入制度,通過設置企業資本、從業能力、從業人員、專業背景等條件,對合規企業進行備案,或實行業務許可制,達到一定的評級標準后方可開展碳資產管理業務。“特別要重視從業人員的資格管理,比如通過相關專業考評、實行人員注冊制、開展年度評審等方式,確保碳資產公司服務水平。”
“參與碳市場,對控排企業而言不光是約束。用好碳資產,可以多一筆可觀收益。”黃錦鵬認為,企業應轉變思路,改變目前被動履約的狀態,主動挖掘碳的價值。“碳減排不是一兩年的短期任務,相關企業要做好長遠規劃,生產、經濟計劃乃至發展戰略、目標制定,未來都要與碳資產管理掛鉤,把碳真正作為資產在企業經營決策中轉起來。”
黃錦鵬還稱,我國碳市場規模全球最大,面對如此體量,目前真正專業的管理機構及人才遠遠不夠。“現階段,部分企業仍將碳資產交給生產、財務等人員兼職管理。這是一項專門性工作,有特定的標準和規范,需要配備專業人才隊伍。建議加強碳資產管理能力建設培訓,通過能力建設減少決策失誤、真正盤活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