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中和潛力巨大
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聯合發布《藍色碳匯: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評估報告》,首次提出藍碳概念,即由海洋生物捕獲的碳。 和陸地碳匯(綠碳)相比,藍碳擁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
能固碳、儲碳的濱海生態系統即為“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其中,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并稱“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以紅樹林為例,全球紅樹林總面積只占全球近海面積的0.5%,但儲藏在沉積物中的碳卻占海洋總儲碳量10%至15%。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儲存周期最長只有幾十年,而藍碳則可達到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對實現碳中和目標有重要的助力作用。中國是海洋大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1.8萬公里大陸岸線,濱海濕地面積超過600萬公頃,為藍碳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海洋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平表示:“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這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國家之一,固碳儲碳潛能十分巨大。全球海洋每年的新增固碳量可以抵消全年交通排放的三分之一,促進藍碳發展是國家實現碳中和遠景目標不可忽視的中流砥柱。”
碳中和指的是人類活動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與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時間內達到平衡,最終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除了藍碳,海洋碳中和還有很多極具開發潛力的領域。
實踐層面,推動碳中和主要分為“減源”和“增匯”兩大方向。李建平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對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海上風電、海水制氫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在增匯方面,除了保護藍碳生態系統,
CCUS(碳的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也受到廣泛重視。中國海洋大學已經與中海油、中石化等企業建立合作,共同開展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術的研究。
李建平介紹,盡管很多技術目前仍處于試驗階段,未能大規模投入使用,但其儲能量龐大,前景十分可觀。除了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學界還在積極探索大型海藻等新興藍碳生態系統。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所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中,大型海藻的面積最大,碳埋藏率很高,是未來海洋碳中和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