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為人民謀幸福,就是要求黨和政府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原則,促使中國共產黨逐步深化對現代化與資源環境關系的認識。經過多年探索,最終形成了新時代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現代化總體布局,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顯著特征。探索過程中形成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正是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基于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化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知,人們逐步認識到依靠以化石能源為主的高碳增長模式,已經改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已開始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現有的發展方式日益顯示出不可持續的態勢。為了永續發展,人類必須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雖然發達國家應該對人類綠色低碳轉型承擔更大的責任,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經不能置身事外。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現代化關鍵時期,工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使中國傳統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都處于高位,嚴重影響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進而影響提升人民福祉的現代化建設。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
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要求,體現了我國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內在邏輯。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雙碳”目標對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具有引領性、系統性,可以帶來環境質量改善和產業發展的多重效應。著眼于降低碳排放,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助推高質量發展。突出降低碳排放,有利于傳統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協同治理,使環境質量改善與溫室氣體控制產生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強調降低碳排放人人有責,有利于推動形成綠色簡約的生活方式,降低物質產品消耗和浪費,實現節能減污降碳。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導綠色技術創新,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在可再生能源、綠色制造、
碳捕集與利用等領域形成新增長點,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從長遠看,實現降低碳排放目標,有利于通過全球共同努力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使人與自然回歸和平與安寧。
我國在實際工作中也正是按照“30·60”碳目標而扎實推進的。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地將“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列入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2020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作出明確部署。2021年全國兩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要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的行動計劃。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和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重要講話,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乃至本世紀中葉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對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