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科學與中國”20周年重慶科普報告會暨第六期重慶市領導干部科技講堂中,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分享了對實現
碳中和基本路徑的思考。
金之鈞指出,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實現碳中和的艱巨性。中國提出用30年時間達到碳中和,意味著每年需減碳3億噸以上。這種情況下,要穩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研究其路徑極其重要。
金之鈞團隊提出“兩個輪子驅動,兩大領域發力,一個核心抓手”的基本路徑。兩個輪子驅動是指,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和市場主體作用。金之鈞表示,政府的導向作用在起步階段非常重要,但也要認識到這是一把“雙刃劍”。減碳需實事求是,防止一刀切、層層加碼。而從長遠來看,一定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避免出現煤炭“一噸難求”的情況。
兩大領域發力指減碳和消納領域。減碳方面,一是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
清潔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結構比例。二是調整鋼鐵、建筑、交通等工業領域結構,改造工業流程,實現再電氣化。消納方面,應著力進行陸地生態系統現狀與潛力分析、海洋生態系統與潛力分析,發展
CCUS/
CCS技術、二氧化碳直接利用技術等。
一個核心抓手指碳定價、
碳交易與
碳稅。世界銀行2020年數據顯示,全球已有61項碳定價機制正在實施或計劃實施中,其中31項屬于
碳排放交易體系,30項屬于
碳稅,共覆蓋約120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約22%。2021年,隨著生態環境部印發的《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啟動實施,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全面啟動。
金之鈞表示,碳中和路徑設計應處理好五大關系:一是要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能源安全與碳中和的關系,把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作為首要目標;二是要處理好國家層面的減排目標與各省市、企業減排目標以及路線圖的關系,積極做好在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三是要處理好傳統化石能源公司和
新能源公司之間的關系,在國家層面重視行業之間的平衡性與協同性;四是要處理好近期與長遠的關系,著眼長期,著手近期,積極培育顛覆性技術;五是處理好中國與全球的關系,既要順應或引領時代潮流,又要防止被國外制約能源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