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我們需要對系統性有一個準確的理解。所謂系統性是指整體性、綜合性和長期性。整體性是把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看作“一盤棋”,要考慮東部和西部,區分南方和北方,城市和鄉村也將區別對待,從而收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綜合性是將碳達峰
碳中和看作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的。[3]推動碳達峰
碳中和是綜合性的工作,可以看作推動各項工作的總抓手,是鋼琴協奏曲而不是“單打獨斗”。長期性則比較容易理解。無論是到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還是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從規劃尺度看均屬于長期乃至超長期的,盡管相對于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抑或幾十億年的地球演化史只是短暫的一瞬。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系統性變革”問題。
第一,應當認識到經濟社會系統是一個復雜系統。 從經濟社會系統的角度考察,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是基礎;社會發展是目標,也是經濟發展的調控目標。如我國經濟發展目標中總有提高就業率這一社會發展目標,兩者猶如“一個人的兩條腿”。研究經濟發展必然要涉及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必然要涉及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等經濟發展問題。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角度考察,工業化和城市化也是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如果沒有工業化,人們的衣食住行游就難以得到滿足,即工業化可以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如果沒有城市化,人們就可能要花費更多的資源(包括經濟)投入才能獲得同樣的福利水平,即城市化創造了需求,使人們能以較小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福利、更便利的生活。就經濟系統本身而言,經濟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和地區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為資源稟賦的地區差異、產業分工、發展水平、產業鏈供應鏈銜接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被有機聯系起來。從生活的角度看,生態功能區劃分有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旅游等活動安排;也正是有了生態功能區的劃分,才有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第二,以系統思路推動雙碳工作。 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碳中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將是一次重塑。換句話說,在推動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應當體現系統性設計和安排。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就意味著,碳中和將深刻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綠色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時尚。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尊重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動態平衡、整體協調、節約優先、創新驅動等原則,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如果不重視“淘汰落后”與“新增供應”的平衡,就難以避免能源安全隱患。我們要以能源
綠色低碳轉型為核心,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第三,應當認識到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下面,我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能源生產和消費為例進一步加以說明。從能源供應看,人們使用的能源已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大變化。即使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
專家,2000年也不會想到我國北方光照強的地區到處可見光伏發電板。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9%,超出預定15%的規劃目標。又如,太陽能熱水器是太陽能熱利用的一種形式,早先主要見于廣告,在農村得到廣泛應用;如今,太陽能不僅有熱利用形式,光伏發電發展更為迅疾,不僅“進城”出現了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建設運營模式,而且在農村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模式,包括光伏發電板下養雞種菜的“光伏+農業”模式,湖面安裝光伏發電板、湖里養魚的“光伏+漁業”模式等。這些僅是太陽能發電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還有風能發電、水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等等。換句話說,能源結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