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轉型與碳達峰
碳中和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要求經濟和能源結構以及能源消費方式作出深刻調整,很可能會出現波折和反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開放宏觀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即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固定匯率制度和跨境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能兼顧。其實,能源領域也有一個“不可能三角”理論,指的是能源的清潔、穩定和廉價三者不可能同時兼顧。也就是說,如果一國要尋求穩定與廉價的能源,那么能源的清潔性將難以保證;如果要追求清潔的能源,那么能源的穩定性和經濟性就難以兼顧。眾所周知,相比較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優勢是經濟性和穩定性,但其劣勢是會排放碳和污染物。而且,在化石能源內部,也存在著清潔性和經濟性之間權衡或替代的規律,如煤炭因碳含量和雜質最高而
價格最為低廉,天然氣因清潔性而
價格較貴。當前,各國政府紛紛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左右實現碳中和的政策目標,承諾逐步減少煤炭消費,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這意味著國際社會選擇了“較為清潔、波動性較大和價格較貴”的能源組合。既然選擇清潔的能源,我們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未來能源供應將是不穩定且價格較昂貴的。
低碳轉型與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要求經濟和能源結構以及能源消費方式作出深刻調整,很可能會出現波折和反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近來,國內外的能源危機和電力供應短缺現象頻發雄辯地證明,碳中和運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著荊棘和曲折。歐洲是全球能源轉型的先鋒,其激進推動能源系統去煤和去核的一個自然后果是,發電部門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和風電。在疫情防控措施放松、經濟強勁反彈、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前期投資下滑、可再生能源因不利天氣出力不足和天然氣庫存偏低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歐洲天然氣供應出現明顯短缺,價格大幅上漲,進而導致電價急劇上升,居民和企業的用電負擔顯著增加。中國對煤炭產能的限制曾致使煤炭庫存短缺和電力供應緊張,并出現拉閘限電現象。巴西干旱天氣導致水電出力不足和電力供應短缺。
作為一個經濟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和油氣消費對外依存度偏高的大型經濟體,中國要理性、務實地選擇碳達峰碳中和路徑,高排放高耗能行業、煤炭和煤電的產能退出步伐應穩妥漸進,盡量減少能源成本上升和能源供應波動的負面影響。相對于歐美發達經濟體,中國經濟對能源成本的變動更為敏感,因為發達國家企業基本實現了高度服務化和科技化,品牌附加值較高,能較好地經受能源成本上升的沖擊,而中國企業的利潤普遍較薄。作為基礎性原材料和燃料,能源成本上升會推動物價螺旋上漲。能源成本的上升會導致中國制造業成本的上升,并傳遞到全球經濟的所有領域,這可能意味著以煤炭為主體能源所帶來的廉價工業制成品時代的終結。同時,隨著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高,能源供應的波動性也會上升。在這一情形下,中國需要充分發揮煤炭這一主體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因為在油氣領域,中國有著巨大的剛性需求并高度依賴海外供應,基本沒有話語權。但是在煤炭領域,中國是最主要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有較強的話語權,最近的國內煤價在政府調控下大幅下跌便是一個明顯例證。
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領域地緣政治屬性和大國利益博弈不容低估。油氣資源稟賦的地理分布較集中導致其成為地緣政治所關注的核心領域。一般來說,太陽能和風能在地球上分布較均勻,其地緣政治屬性遠弱于化石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和使用需要借助設備才能進行,如光伏電站、風電機和電動車等,而這需要大量的金屬礦石,而金屬礦石的分布集中度和壟斷性比油氣更高,很多金屬礦石僅分布在兩三個國家。而且,金屬礦石資源開發面臨著投資期長、品位下降、水供應短缺、氣候制約加劇等挑戰,導致金屬供應難以滿足需求增長。這勢必將加劇關鍵金屬礦產的資源民族主義和大國地緣政治博弈。顯然,關鍵性金屬礦產供應限制阻礙了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擴張步伐。
需要提醒的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步伐的加快,非但不會導致化石能源價格下降,反而會刺激其價格上漲。碳中和運動的推進,削弱了投資者進入化石能源行業投資的積極性,特別煤炭行業面臨著較大的投資和融資阻力。由于缺乏上游投資,化石能源的產能和供應不足,而可再生能源供應經常會因為天氣因素出現波動,一旦供應出現缺口,在能源商品供需彈性低的規律作用下,化石能源價格將會出現大幅上漲。所以,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化石能源價格很可能處在比較高的水平。
(本文發表于《煤炭經濟研究》2021年第10期,2022年1月出版。)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