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 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全過程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傳統化石能源節約和可持續利用,各國有必要在全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范圍內開展協商,結合各自的國情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經驗,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了攜手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發展中國家應在開展溫室氣體減排、加強碳匯建設等方面采取措施,科學穩妥預防風險、應對挑戰。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要制定立足于各國國情的溫室氣體減排戰略,穩中求進,與本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相匹配,與各行業的發展專項規劃相匹配。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宜尊重規律,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應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謹慎的探索,采取生態保護、污染防治、能源節約、產業優化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協同增效減少碳排放。
其次,各國宜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在國家和區域層面統籌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不搞“齊步走”和“一刀切”。對于一些工業區,宜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大力發展高質量工業經濟;對于一些生態區,宜通過財政補償的方式,支持其發揮在全國和全球碳匯建設方面的作用。
再次,發展可再生能源,宜強調化石能源有計劃收縮和可再生能源有計劃擴展的有效銜接。考慮到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對保障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用巨大,因此,在新能源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支撐作用發揮之前,宜做好能源保供的前后銜接,避免化石能源收縮太急太快,一旦遇到極冷、極旱等極端天氣而出現能源風險。
最后,
碳減排要抓關鍵抓根本,下決心遏制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項目的盲目上馬,開展工業產業的提質增效,重點采取措施發展太陽能、風能、氫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水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探索農業甲烷排放控制新路徑,開展建筑、交通領域的節能減碳。同時,采取整合產能、產能等量或者減量置換的方式,大力開展技術攻關和創新,在不增加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的前提下,提高煤化工、石油化工、造紙、鋼鐵、冶金等傳統產業的集聚度和技術先進度,避免為
碳減排增加新的負擔。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有待通過引進先進產業增強自身經濟發展的造血能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作者: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