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氣候問題亟待解決,貧富懸殊未見彌合,全球各國都將目光聚焦在了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議題之上。近日,首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綠色金融
論壇在上海舉行,探討實現“
碳中和”這一遠景規劃目標的必要性和路徑。
中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重戰略目標,是一場任務艱巨的攻堅戰。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二氧化
碳排放的強度,即每億美元的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為6.9萬噸,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3.9萬噸,這也意味著,中國二氧化
碳排放的強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
與此同時,據悉,當前全球有125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的愿景,6個國家已經實現了立法。實現“碳中和”目標,既是中國的使命和責任,與此同時,也將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益。
對于如何實現“碳中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
會計學教授、中國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向包括《中國經營報》等在內的媒體強調:“實現這一目標,共有三條路徑,第一個是碳定價,第二個是技術的創新,第三個則是社會的治理。”
“多效”運動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其實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緊、任務重’。歐盟和美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用了60~70年的時間,而中國只有30年,所留的緩沖時間很少,所以意味著中國碳排放下降的速度也要更快。”芮萌指出,若在2060年實現了“碳中和”目標,將為中國帶來多種經濟和社會效益。
根據芮萌的介紹,對于經濟發展而言,在2060年能源系統累計投資將達到122萬億元,將帶動整體投資規模超過410萬億元,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則將超過2%。與此同時,這也將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預計到2060年,可累計增加1億就業崗位,并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在能源保障方面,屆時,中國
清潔能源的供應量將滿足90%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單位GDP能耗相比2018年降低80%以上,能源自給率將提升接近100%,全社會用電成本下降20%。而在逆全球化的風波下,重塑能源體系,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芮萌強調道:“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國第一次提出了要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將‘安全’提到從未有過的高度。”而能源安全與獨立是“安全”范疇下最重要的一個議題。
據悉,在2020年1~9月,中國的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是73%和42%,而實際上,中國在清潔能源具有全球領先的優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陸上的風電、太陽能光伏、水電,累計裝機的規模分別占全球總量的34%、35%和27%,均居全球第一。因此,推進能源結構從石化燃料,向可再生清潔能源的轉化有助于提升中國能源的安全性和獨立性。
與此同時,施行綠色戰略,有助于推動新經濟的發展,并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以光伏產業為例,當前國內的光伏產業已經占據了產業鏈微笑曲線的有利位置。包括光伏設備、多金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在內的產品,中國的產能在全球的份額已經超過了60%。因此,在
新能源領域,中國有可能領先全球。此外,相關數據顯示,光伏、風電與能效領域的就業創造率是傳統石化燃料的1.5~3倍左右。
而發展新能源,還將有助于東西部發展的平衡。當前,在東部集中了中國絕大多數人口,東部地區43.7%的國土面積,分布了94.4%的人口,而西部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6.3%,但是人口比例僅有5.6%。東西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以來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在“碳中和”目標的導向下,新能源分布的地域或將引起未來產業區域分布的改變。
此外,中國在“碳中和”的行動路線當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20~2030年,是“碳達峰”,主要的任務是降低能源消費的強度,降低碳排放的強度,控制煤炭消費,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繼續推動電動汽車對傳統汽車的替代,倡導節能和引導消費者的行為。
第二個階段是2030~2045年,表現為快速降低碳排放,主要減排的途徑轉為可再生能源為主,大面積完成電動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同時完成第一產業減排的改造,以碳捕捉利用封存等技術為輔的過程。第三個階段是2045~2060年,是深度脫碳,參與
碳匯,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市場化”手段
對于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芮萌則總結道:“有三條路徑。第一個是碳定價,第二個是技術的創新,第三個是社會的治理。”
對于“碳定價”,芮萌解釋稱:“提高
碳價,目的是把碳排放的外部成本與排放者的私人成本聯系在一起。在
碳價的約束下,企業開始將排放配額作為生產要素之一,這樣有助于隱性的成本顯性化,外部成本的內部化。”此外,碳價可以促進
節能減排技術的創新,有助于引導低碳技術的創新,能激發企業開發和使用低碳技術的動力。
而“碳定價”需要
碳市場進行支撐。當前,
碳市場有兩種主要的交易產品,一種是配額,第二種則是
碳減排的指標。配額是國家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指定期內的碳排放的額度,是碳排放權的憑證和載體。而
碳減排的指標是經核證的碳排放量,通過第三方核證以后所產生的減排量,比如國際碳市場上的CER,國內碳市場上的
CCER,也即資源減排量。
據悉在當今的碳市場,分為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場外市場、融資服務市場、支持服務的市場等。中國碳市場的建設,從2011年開始,彼時國家批準了7個省市開展
碳交易所,到今年5月份成立了一個全國的碳市場架構。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預測,今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的交易量預期可以達到2.5億噸,交易金額將達到60億人民幣。到了2030年實現“碳達峰”時,預計累計交易額將超過1000億元。
此外,“加快創新”這一路徑,則是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來實現“碳中和”。相關數據顯示,當前,中國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來自于電力和熱能部門,占比為51%,其次是工業部門,達到28%,交運部門則是10%,建筑部門是4%,其他部門為7%。
電力和熱力的部門,是首先需要攻克的難題。在電力行業,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目前核電、光伏、風能、水電的發電成本較燃煤發電,已經處于較低水平,這便是技術所帶來的改變。
芮萌還提到,根據產業替代的空間大小、迫切性大小、成本高低、技術難易程度,可以分成第一檔、第二檔、第三檔。第一檔是優先檔,代表著產業替代空間比較大,迫切性比較強,以此來進行產業技術創新的時間規劃。
第三個路徑則是完善社會治理的體系,鼓勵全民減排,這既涉及到居民、企業,也涉及到政府。例如,居民可以通過綠色的餐飲杜絕浪費,綠色家居、垃圾回收、支持環保,助力實現“碳中和”。企業則可以通過產品的創新降低能耗,環保減排,回收利用,共享經濟,ESG發展。政府可以推出各種各樣的政策,從而進行適當的補貼和積極地引導。比如建造綠色城市,在空間規劃,還有城市交通規劃管理、城市建設管理、城市維護管理等方面,助力實現“碳中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