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素在阻礙全球向凈零排放目標邁進?
碳達峰、
碳中和,無疑是近兩年各界關注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會衍生出哪些投資機遇?
在近日舉辦的第三屆外灘金融峰會上,高盛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約翰·沃爾德隆(John Waldron)、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David Schwimmer等多位企業領袖、業界
專家圍繞碳達峰、碳中和議題展開了討論。
論壇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我們需要進一步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支持。據聯合國有關機構測算,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全球溫升控制目標,全球預計需要近100萬億美元。面對如此大的資金缺口,發達國家要兌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出資承諾,發揮公共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在外灘峰會上,陳文輝表示:“‘雙碳’是一條又長、又寬、又厚的投資賽道。”
長。中國是
碳排放大國,也是減碳任務最重的大國,實現“3060目標”,意味著至少到2050年、2060年都是非常確定的賽道,資本在這方面布局可以持續分享到低碳轉型的紅利。
寬。“大量相關的產業,還有相當多的是我們看不到或衍生出來的萌芽期產業,會不斷地涌現出來,所以是很寬的賽道。” 陳文輝稱。
厚。在這個賽道里,有“矛”和“盾”的關系,不斷有新的“矛”出來解決問題,解決了問題又會出來新的“盾”,又需要新的“矛”來解決。
“比如,
新能源車使用的大量是液態電池,液態電池里程達到一定程度續航能力會比較弱,再繼續使用,風險就比較大了,所以有安全性的問題。”他說道,另外,動力電池怎么回收,是不是有環境污染的問題?這時就會有新的產業出現。
當前,世界各國已有不少組織和企業針對碳投資展開行動。
David Schwimmer表示,是否制定合理的碳排放及氣候友好型策略,已經在切實影響上市公司利益。“在最近調研的180家全球資產管理公司中,有150家公司現在會根據一家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來評估投資機會。越來越多的基金,正在轉而采用以氣候調整指數作為被動投資組合的基準。如果企業缺乏闡述合理的氣候戰略,那么企業可能就不會存在于這些指數中,這會帶來一些實質性的影響。”
當前,有哪些因素在阻礙全球向凈零排放這一目標邁進?
David Schwimmer認為有兩大障礙,一是數據,一個是對話。數據方面,要評估一個資產的氣候風險或
綠色機遇,投資者需要完整的、可與他人比較的、全面的、跨越行業和國家的數據,這個數據如今是暫缺的。“在富時全球指數中4000家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只有43%的公司公布了排放數據,而披露或設定減排目標或內部碳
價格的公司就更少了。” David Schwimmer稱。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