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施耐德電氣數字產業示范園在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體現了法中兩國在數字產業和能源轉型領域的合作,將一起為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面對中國提出的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時實現減排目標?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順應可持續發展新趨勢?圍繞這些問題,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全球倡導
綠色復蘇和減少
碳排放的過程中,所有企業都面臨兩大挑戰——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要搶占先機、化挑戰為機遇,應該努力將數字化技術轉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武器”。
尹正認為,企業亟需找到邊降碳邊發展的道路,“面對碳中和大考,有效的方法是提升
新能源比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電力使用比例。不過,無論是
新能源發展還是改善電力結構都需要一個過程,會受制于行業發展現狀,因此,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尹正進一步指出,數字化不僅提供了能源使用的衡量和分析工具,而且能夠大幅度提升效率,而效率提升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不僅如此,數字化還促進了新能源發展,無論是助力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和消納要求,還是支撐分布式能源的廣泛接入,都需要以數字技術為電網賦能,促進源網荷儲協調互動。
尹正表示,在減碳發展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呈現出新趨勢。首先,能源變“輕”。能源行業整體轉型迫在眉睫,發展
清潔能源是大勢所趨,碳中和將全面推進全球電氣化的進程。其次,數字化轉型加速。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碳中和路線圖非常明確,并將數字經濟、新能源、創新等要素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柱。可見政府和相關行業都意識到,數字化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工具。再次,循環經濟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循環經濟重新利用原材料,以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并將上中下游連接起來后,這將產生規模經濟價值。最后,生態圈協作增強。零碳城市、
低碳經濟區、零碳供應鏈在不久的將來都將成為現實。
“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我們把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充分應用到自身和用戶的工廠和運營中,建設零碳工廠、綠色工廠、燈塔工廠,開發綠色創新產品和綠色設計。”尹正介紹,2017年至2019年,施耐德電氣在運營層面已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萬噸,絕對降幅達37%;到2020年,施耐德電氣已幫助客戶減少1.34億噸碳排放。尹正表示,未來施耐德電氣還將進一步加速自身和供應鏈的碳中和推進進程,目標是到2025年幫助前1000名供應商將其運營層面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50%,幫助客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8億噸,在2040年實現端到端的供應鏈碳中和。
尹正表示,基于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施耐德電氣總結出利用數字化幫助企業邁向可持續的四步法:一是以數字化實現互聯互通,為企業搭建衡量和分析能耗的基礎;二是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數字化促進循環經濟、清潔電氣化的發展以及效率的提升;三是通過數字化推進可持續戰略;四是通過數字化衡量效果并不斷精進運營,不斷改善策略與方法,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迭代發展。
“碳中和不是短期行為,企業要有長期的系統思維,主動順應這一偉大變革。”尹正表示,企業應深入理解“十四五”時期中國
碳減排目標與宏觀經濟形勢對所在產業鏈的影響,將可持續發展視作核心戰略,積極打造企業減碳文化,頂層規劃先行,從組織與領導力、文化和人才等各層面為企業注入低碳化思維方式。同時,應把碳中和融入業務的方方面面,通過在自身業務流程和供應鏈中持續監測、不斷衡量碳排放水平。企業需著眼于全局,在打造自身能力的同時,充分借助外部力量,與政策、市場、技術的變化形成協同,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充分合作,與戰略合作企業形成能力優勢互補,借助合作伙伴實現專業技能的快速提升。
“碳中和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融合可持續經驗與技術創新。企業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尹正說,“我們期待用數字化能力和可持續經驗,賦能更多的客戶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共同邁向碳中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