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實現碳中和要從三個方面努力
“能源轉型既是中國的事,也是全球的事。”在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
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看來,當前,我國正處于能源結構發展第二階段,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下一步將要繼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依靠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走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第三階段。能源的技術進步與破解資源匱乏是能源結構轉型的兩個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的快速增長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粗放的增長、偏重的產業、偏低的能效和高碳的能源結構,使環境問題日趨尖銳。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和進行能源革命是必然的,是革命性的創新。”杜祥琬如是說。
杜祥琬給出這樣一組數據,從國內碳排放來說,電力行業(主要是火電)占41%,交通行業(主要是油品)占28%,建筑和工業大概占31%。“我們要從三個方面降低碳排放、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一是提能效降能耗,尤其是在建筑、交通、工業等領域;二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比例;三是增加
碳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
碳匯,并努力研發碳捕捉技術。”杜祥琬建議。
李燦:不斷探尋儲能新模式
“有研究顯示,用甘肅到新疆戈壁灘不足70%的面積建光伏電站,效率達到10%就可以支撐全國的能源消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表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高效地將太陽能轉化為人類可用可儲存能源的問題。
李燦表示,現在我國解決西電東輸的辦法是建設超長的特高壓輸電線路,但面臨成本高等問題。近些年興起的電解水制氫技術,也面臨著氫能儲存、運輸和加注等許多難題。“我們課題組探索的就是用化學能技術將太陽能變成液體燃料,實現易儲易運易用的一條新路,即將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制成液態甲醇。”
為何選擇這條技術路線?李燦表示,從儲能的量來講,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每噸氫氣儲量是3.3萬度電,然后從二氧化碳到甲醇,每噸甲醇儲8000度電,儲能效果很好。而甲醇本身就是優良燃料,可以作為汽油使用,這又直接推動了甲醇汽車的應用。
李燦列舉了幾個數據:每噸甲醇可以轉化1.375噸二氧化碳,我國甲醇產能是8000萬噸左右,主要從天然氣和煤中制取,如果全部采用液態陽光技術生產甲醇,可以吸收上億噸二氧化碳。如果把可再生資源的發電大量轉化成液態陽光甲醇,代替汽油、柴油可以達到減排10億噸二氧化碳的規模,即大大緩解我國石油進口安全問題,又對碳達峰、碳中和做出了直接貢獻。
據悉,大連化物所在蘭州新區建成了一套液態陽光合成技術路線實驗項目,建成10兆瓦光伏發電站用于電解水制氫,之后進行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這是自然光合作用的翻版。這個過程采用的兩個關鍵技術,解決了大規模高效光伏電解水制氫和高效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兩大難題,實現了二氧化碳99%轉化到甲醇中。既可以解決可再生資源間歇性的問題,解決棄風、棄光、棄水的問題,還可以在特高壓輸電之外打造另外一個規模化輸送能源途徑。”李燦表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