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中和目標實現歸根結底要靠科技進步
從短期看,處理好經濟轉型發展、疫后復蘇與碳約束的矛盾亟需科技支撐。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短期內“三期疊加”的影響將持續深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推進,能源資源的消費量將持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將越來越大。短期內,過激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或大幅降低能源供應總量都將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和疫情后經濟綠色復蘇,在不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前提下,亟須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重點排放行業能耗和排放強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制造工藝、推進低碳原料替代等。
從中期看,推動經濟持續低碳/脫碳發展最終要依靠科技。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未來我國碳排放空間將大幅受限,我國已不可能沿襲發達國家走過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必須加快經濟發展低碳/脫碳轉型。未來實現碳中和目標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需要低碳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經濟轉型突破碳約束的產業布局尤為重要,需要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的低碳產業,加大對傳統高碳產業的技術升級改造力度,關鍵是發揮好科技在實現經濟模式由要素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的支撐作用,把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相結合,加速市場導向的技術研發,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綠色經濟發展科技協同創新,逐步避免高碳產業鎖定,實現經濟低碳/脫碳發展。
從長期看,未來提升我國在全球低
碳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在科技創新。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低碳核心技術儲備和技術發展能力,以及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是現代化的標志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不斷提升減排力度的同時,積極部署碳中和有關科技研發,提高全球貿易市場準入門檻。例如,歐盟在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后,很快將2030年碳排放減排目標從比1990年減少40%提高到60%;通過公布《歐洲綠色新政》加緊部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并明確2022年開始實施碳邊境調節稅(碳關稅),將進口產品成本核算加入碳關稅。我國需要緊緊把握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特點,超前謀劃部署碳中和實現路徑,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科技創新,確保在未來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 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對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