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
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
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向全球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迄今為止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協定》提出目標,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間,全球達到碳中和。同時,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中國此次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對《巴黎協定》原定目標的主動提升。
中國作出這一承諾后,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其為“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美國《紐約時報》稱,中國若實現該承諾,將對減緩全球變暖作出重大貢獻。英國《衛報》在肯定中國積極貢獻的同時稱:“現階段‘失蹤’的最重要參與者是美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理念與聯合國所倡導的多邊主義等原則高度契合,與和平與安全、發展、人權三大支柱方向一致。”
不過,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仍然碳基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占比超過80%,其中煤炭占比高達55%,且地方差異大。作出這一充滿挑戰的承諾,實現的可能性大嗎?
“從我們對不同省份‘十五’到‘十二五’的碳排分析看,我認為可行性還是很大的。2060年實現碳中和,主要依賴于經濟和能源的結構轉型。”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告訴記者。據她研究發現,經過三個五年規劃的努力,我國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的趨勢已經顯現,在部分地區成效越來越顯著。
2019年,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根據《指南》,碳中和實施程序包括碳中和計劃、實施減排行動、量化溫室氣體排放、碳中和活動以及碳中和評價5部分內容。目前已有多個城市、企業、大型
會議等設定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截至2019年底,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已超額完成2030年森林
碳匯目標。據生態環境部統計,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計下降超過15%,相當于節能4.8億噸標準煤,節約能源成本約4000億元。2010年以來,我國
新能源汽車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快速增長,銷量占到全球
新能源汽車銷量的55%。
要如期實現碳中和,下一步的深度低碳變革該怎么走?高超超認為,從經濟角度,要加強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結構性低碳轉變。從能源角度,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從技術角度,各行業特別是高能耗行業,要根據碳中和目標時間表規劃未來的技術路線圖。
在經歷了1999年到2013年的增溫停滯以后,全球變暖不斷加劇,極端災害頻發。面對當下的新冠疫情和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中國主動提升《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并呼吁世界經濟
綠色復蘇,無疑體現了自信與擔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