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關稅將于今年10月起試運行,2026年全面實施,較之前提前了一年。碳關稅“元年”將至,對于制造業尤其是出口型企業而言,2023年將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歐盟碳關稅‘靴子’落地,則意味著免費配額逐漸減少,外向型化工企業將要為
碳排放支付費用,加強
碳管理以及摸清產品全生命周期
碳足跡正成為企業剛需。”在記者近日的采訪中,業內
專家提醒相關企業。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雖然歐盟碳關稅征收問題討論了很久,執行起來也會很有難度,但歐盟肯定會執行,而且美國也會跟進。中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經濟增長階段,發展還需能源支撐。所以發達國家會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敦促你減排,碳關稅就是其中之一。當然其名義上是針對減碳,事實上就是加稅。
“在應對策略上,我們首先要轉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這一點非常重要。其次,企業要積極參與
碳交易,這樣與歐盟還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最后,既然時間表已定,就要積極從政策和市場方面做好工作,還要聯合企業、學術界針對如何應對碳關稅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避免其實施后對化工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林伯強說。
北京化工大學中國工業
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辛春林表示,歐盟碳關稅執行時間提前1年,進一步壓縮了我國包括化工行業在內的高排放行業低碳轉型的時間窗口期,使得這類行業企業的“雙碳”任務愈發緊迫。但在他看來,我國相關行業企業在應對碳關稅上的準備顯然不足,比如說國內的“雙碳”相關標準還是沿用國外的標準體系,碳排放基礎數據庫、
綠色低碳技術驗證
平臺等還在開發和建設階段;作為“雙碳”目標最終落實的企業,目前關注的也只是企業的能耗問題,對自身的碳排放情況并不很清楚,更別說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分析了。而且碳關稅對于企業來說是個新生事物,他們的技術和專業人才儲備都很缺乏。因此辛春林建議碳關稅涉及行業和企業一定要抓緊時間做好應對工作。
在辛春林看來,歐盟碳關稅對國內有利有弊。弊端在于我國向歐盟出口碳關稅覆蓋范圍內的產品涉及的金額最大,短期內對我國出口貿易沖擊也最大,因此顯然對國內相關行業
碳減排造成很大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則有利于我國高碳排放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相當于有外部力量直接推動國內相關行業和企業轉型升級,否則企業很難自發和主動減排。
辛春林強調,歐盟碳關稅的提前實施,意味著留給我國企業低碳轉型升級的時間不多了,國內企業轉型時間一旦錯過,未來可能就被鎖死在低端制造業。由于目前相關行業和企業碳排放基礎工作比較薄弱,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專業人才也較為缺乏,建議相關行業協會要加快建立產品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從產品碳足跡角度倒逼企業、供應鏈和全產業鏈降碳。
“對國內相關企業來說,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分析,掌握產品的固碳率,并了解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狀況。其次,要加強
碳資產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的綠色低碳國際競爭力,做好準備,積極應對即將實施的歐盟碳關稅。”辛春林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