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金融時報》記者馬梅若
特邀嘉賓:中央財經大學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對金融業而言,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孕育著大量金融業務新機遇,將催生新產業和新業務模式。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綠色金融迎來了發展的加速時刻。站在年中節點來看,隨著綠色金融發展“五大支柱”初步確立,綠色金融產品和創新層出不窮,有哪些新的亮點推動綠色金融向縱深發展?對于高碳行業的轉型,金融業如何進行有效支持?在地方
試點中,有哪些好的經驗值得復制推廣?在本期綠色金融對話中,《金融時報》記者圍繞上述問題,采訪了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興業碳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錢立華。
《金融時報》記者:綠色發展、綠色金融一直是近幾年政策焦點。今年上半年,在綠色金融標準制定、政策引導方面有哪些新的亮點?對下一步發展有何影響?
王遙:上半年,人民銀行及多部委對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引導與標準制定的關注程度與支持力度持續提升。一是今年1月,人民銀行延續實施
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三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碳減排支持工具延續實施至2024年末,將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范圍,進一步擴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二是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延續實施至2023年末,2023年繼續并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在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的同時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科學有序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三是國家發改委發布《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23年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準備結合碳達峰
碳中和的目標指引更新《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以更好適應綠色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國在加大綠色金融監管力度與法制建設方面采取了積極措施。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發布,是最高法院出臺的第一部涉“雙碳”規范性文件,對于助力綠色發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今年我國在針對轉型金融政策落地方面持續發力,人民銀行正積極研究轉型金融相關標準,首批擬覆蓋煤電、鋼鐵、建筑建材、農業四個領域,將盡快形成科學和明確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規范化轉型計劃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轉型標準對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性。
錢立華:我認為,今年上半年的一個亮點是《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23年版)》公開征求意見,該目錄是在《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基礎上,為更好適應綠色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而進行的更新修訂。一方面,調整了綠色產業目錄的分類結構,使其與我國現階段綠色發展思路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對具體綠色細分行業進行了部分更新與調整,降碳特色更加鮮明;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內容進一步擴充與完善,主要體現在
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綠色化發展相關產業的擴充;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重視程度提升。未來,生態保護修復相關產業進一步豐富、綠色技術裝備動態更新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將發揮更大作用。
總體來看,本次更新綠色產業目錄是“雙碳”相關決策部署的進一步細化落地,而作為綠色金融基礎標準,正式稿發布后,其他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也有望進行更新與完善。
《金融時報》記者:綠色金融主要聚焦于綠色或近零排放的領域,但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需求在現階段也急需金融支持。您認為,如何推動轉型金融發展特別是推動其與綠色金融的有效銜接?
錢立華:第一,建議在G20轉型金融原則框架下結合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加快推進轉型金融標準的制定。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構建,各重點領域與重點行業低碳轉型路徑陸續發布,如工業、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的碳達峰行動方案、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行動方案等。建議我國以這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低碳轉型方案為基礎來制定轉型金融標準,以便與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路徑保持一致。同時,建議各主管部門間加強協同,與時俱進對標準進行更新。
第二,結合國內外經驗,建議我國的轉型金融界定標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轉型金融原則框架,以明確轉型金融的概念、定義、原則和要求等;二是轉型金融的目錄和活動技術要求等可操作的落地標準,該層面的標準按照行業和領域進行編制。第一個層面的原則和框架可以在國內外已有的框架標準基礎上,結合我國高碳行業現狀和發展要求制定,為轉型金融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第二個層面的標準可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則,在一些路徑已明確的行業率先出臺,如電力、鋼鐵、水泥等行業。
第三,注重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標準的銜接和過渡。除了依據行業碳減排的路徑量身定制外,如何與現有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銜接是我國目前轉型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的重點。我國綠色金融的相關目錄中已包含了部分重點轉型行業的項目內容,轉型金融標準應與綠色金融并駕齊驅、相互支持、良性互動。一方面,對于綠色金融中未重點關注和未涉及的高碳行業的轉型,轉型金融目錄可對其形成有效的補充;另一方面,在技術要求上,轉型金融從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的視角提出符合轉型路徑的技術要求。除了內容上的補充和延伸外,轉型金融標準在核查、報告和披露制度及多維度的財政和金融激勵機制方面也可延續綠色金融的良好做法。
《金融時報》記者:目前,多地在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推廣、學習?
王遙: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縮影,也是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一些試驗區及其所在地也圍繞構建綠色金融組織體系、創新綠色金融市場與服務、夯實綠色金融基礎設施范等重點任務開展創新實踐。
在第一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平穩推進的基礎上,國務院先后批準甘肅省蘭州新區及重慶市作為后續力量陸續加入試驗區隊列。其中,蘭州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連接點,著重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支持生態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在環境權益類金融產品創新和市場建設方面屢屢推新,推出“絲路碳票交易+碳資產抵質押+綠色保險”綠色金融綜合融資產品服務,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產品及服務創新為綠色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為金融助力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參考范本;重慶是八個開展地方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地區及新一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之一,在試點建設方面體現出明顯的綠色金融支持“雙碳”的特色,在此基礎上從“降碳減排”角度開展金融部署。同時,重慶重視融入綠色金融科技等新興議題,將綠色金融與數字化結合,開發迭代“長江綠融通”綠色金融大數據綜合服務系統,為試驗區暢通綠色金融支持路徑奠定了基礎。此外,重慶也是現有試驗區中唯一的直轄市,可有效實現金融政策的全省覆蓋,帶來更大的市場能級。
錢立華:我觀察到,部分地區在碳賬戶方面的探索值得推廣借鑒。當前,金融機構碳核算要求日趨強化,而獲取企業客戶碳排放相關數據仍存在較大困難,部分試點地區探索建立的企業碳賬戶為金融機構碳核算創造了良好基礎,由此也可以引導促進銀行調整資產結構,逐步降低資產組合的碳排放;碳排放強度較高的企業有節能技改降碳的綠色項目融資需求,也為銀行的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業務機會。
以浙江湖州為例,2021年湖州推出了工業“碳效碼”,通過打通統計、電力、經信等部門39類數據,推動全市381個行業370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構建碳賬戶,實現企業碳排放在線核算、動態更新。基于碳核算結果,“碳效碼”將企業周期內碳排放量和碳強度與所處行業平均水平進行比較,評價其碳排放水平并賦碼,以此衡量企業碳效。湖州市銀行機構基于工業“碳效碼”,創新推出了“碳惠 e貸”“碳效助企貸”等多款金融產品,定向支持低碳企業、碳效等級低的企業以及高碳企業的
節能減排和減碳項目。目前湖州“碳效碼”模式已在浙江省獲得推廣。2023年,湖州市又推出了建筑領域“碳效碼”,依托住建、電力、燃氣、發改、金融等部門信息,集成全市278座公共建筑的電力、燃氣、綠電等能源數據搭建指數體系,為公共建筑畫像、分級。這些經驗都值得學習、借鑒。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