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春博士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孫明春博士于2019年加入海通國際。此前,曾在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從事研究工作,并在雷曼兄弟、野村證券、大和資本市場等國際投資銀行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及中國研究主管,也曾參與創立上海博道投資及博海資本等資產管理機構。
孫明春博士目前兼任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中國金融40人
論壇成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論壇理事,同時擔任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特聘教授。
孫明春博士擁有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及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學士學位。
實現中國“碳達峰、
碳中和”的宏偉目標需要龐大的
綠色、低碳投資,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您看來,中國政府將如何平衡減排與其他重點經濟目標?
答: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仍然是煤炭為主。中國經濟還處在中高速增長的過程中,每一單位增加的GDP都會增加
碳排放。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總體經濟活動上升的同時降低
碳排放。因此,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其實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雙碳”目標與經濟增長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顯然,經濟增長放緩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壓力,有利于實現“雙碳”目標;但實現“雙碳”目標并非必然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因為與之相關的投資增長、技術進步也將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實現“雙碳”目標有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靠“壓量”,也就是通過限制生產、消費、投資等活動來生硬地實現,這種方式必然會形成短期經濟下行的壓力,這是一種粗放式的做法,不可持續也不可取。另一種是靠調結構來“提質”,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逐步降低單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放,而這需要大量的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源投資、以及R&D投資等,這些投資都有助于提升短期的經濟成長。
當然,在轉型的過程中,那些高排放行業的企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限產、減產、盈利下降甚至虧損、破產倒閉的壓力,這對經濟成長是不利的。所以在第二種路徑下,實現“雙碳”目標對經濟的最終影響并不是清晰確定的,而是取決于上述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的對沖與中和,而這又取決于結構轉型的速度、路徑和模式。
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10-40年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平衡好減排與其他重點經濟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規劃出一個總體的減排方案,并層層分解,采取一定程度的強制性手段,兼顧經濟成長與就業,兼顧氣候風險、經濟風險與企業層面的轉型風險,實現可持續的“碳中和”。其次是充分發揮市場的功能。例如,通過
碳交易市場對致力于減排的企業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機制,由市場推動各行各業節能減碳。
包括證券業,中國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實現碳中和路徑的關鍵節點有哪些?您正在看到以及希望看到哪些金融創新,以促進更多的綠色投融資?
答: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碳中和分為“運營碳中和”和“資產碳中和”兩個層面。運營碳中和是指金融機構將自身運營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降至“凈零”。資產碳中和是指金融機構實現投融資活動層面、尤其是所持資產或投資組合的“凈零”排放。
圖為中國建設銀行總部和中國農業銀行總部。它們與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一起構成了2021年《財富》中國最賺錢的4家公司。丨圖片來源: Fortune.com
中國的金融機構應該率先實現運營碳中和,起到表率作用。據我們測算,我國金融機構碳排放可能僅為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千分之三或更低,排放量較低。而金融機構財務實力比較強,減排的成本應該不會超過收入的千分之一,完全是可承受的。實際上,海外很多金融機構已經實現了碳中和。截至今年4月,《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中有130多家為金融機構,其中約30多家金融機構(都是外資)已經實現了運營層面的碳中和。中國的金融機構也應努力實現這一目標。這樣做的意義主要在于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文化、娛樂、教育、法律、咨詢、貿易、信息科技等眾多服務類行業共同減碳,降低自身運營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全球碳中和進程中,煤炭、油氣等很多傳統的高排放行業將面臨淘汰,金融機構如果不盡早防御,未來將面臨較大的氣候相關的轉型風險,帶來潛在的財務損失。
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還應致力于實現資產層面的碳中和,積極開展各類綠色金融業務,降低自身在投融資活動中的
碳足跡,推動和幫助其他行業實現低碳發展。當然,這對金融機構自身也存在重大影響。一方面,在全球碳中和進程中,煤炭、油氣等很多傳統的高排放行業將面臨淘汰,金融機構如果不盡早防御,未來將面臨較大的氣候相關的轉型風險,帶來潛在的財務損失。另一方面,中國要實現碳中和,未來三十年將需要超過百萬億、甚至數百萬億的投資,金融機構也會有更多綠色資產投融資的機遇,為金融業的發展打開新的空間。
談及綠色投融資領域的金融創新,今年以來,很多金融機構都行動起來,加大了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領域的投入力度,創新金融工具,助力低碳轉型。今年2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推出了碳中和債券。隨后,碳中和債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募資規模已達到1900多億元。自全國
碳市場在7月正式開市以來,
碳配額質押貸款也快速增長。年中推出的首批9只基礎設施公募REITs產品,其中近半數都持有綠色基礎資產。各資管機構也紛紛發行碳中和基金等金融產品。截至三季度末ESG主題相關公私募基金數量接近1000只,規模達7900多億元,較去年末增長36%。除金融機構外,上交所和深交所也于近期正式發布碳中和相關指數,引導市場資源流向支持低碳發展的領域,并宣布未來將開發相關的ETF產品。
中國的綠色金融、ESG投資雖然發展迅速,但是還處在起步階段,在加大金融工具創新方面仍大有可為。
目前,中國的綠色金融、ESG投資雖然發展迅速,但是還處在起步階段,在加大金融工具創新方面仍大有可為。未來,金融機構可重點關注兩個領域并積極作為:一個是碳市場,未來隨著碳市場引入更多金融參與者和金融屬性,金融機構可以積極參與和推動碳市場的建設,包括參與碳交易,開發、創新
碳金融工具等。期待金融機構積極設立
碳期貨、碳期權等金融衍生品,推動增強碳市場的金融屬性;另一個是轉型金融,金融機構可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為在轉型中處于困境中的主體(如煤電等高排放企業)提供融資,幫助他們加快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支持整體經濟順利向
低碳經濟過渡。
近年來,ESG投資呈現指數型成長,并持續成為關注熱點。您認為下階段ESG投資領域的機遇與挑戰是什么?
答:在碳中和背景下,氣候相關的投融資是ESG投資方面最具增長前景的領域。要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巨額投資以實現能源結構轉變,因此低碳技術相關的行業愈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和青睞。與此同時,隨著共同富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投資者對ESG中的社會責任、員工福利、公司治理等社會要素(S)與治理要素(G)也會越來越重視,這會推動ESG投資更全面地發展。
在碳中和背景下,氣候相關的投融資是ESG投資方面最具增長前景的領域。
ESG投資在中國發展的主要挑戰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ESG數據可得性不足、數據質量不高。現階段,我國尚未對上市公司實施ESG信息的強制性披露要求。據商道融綠統計,截至5月末,發布2020度ESG報告的A股公司數量僅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25.3%,與領先市場存在較大差距。作為對比和參照,2020年度,港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比率超過85%。高質量的ESG數據是ESG投資的前提和基礎,A股上市公司整體披露率低、數據質量不高對ESG投資的推廣構成了障礙。
其次,ESG指標、評價體系和可持續金融分類標準尚未有全球統一標準,制約了國際投資者配置中國的ESG資產。另外,在投融資實踐領域,由于ESG投資仍屬于新興的投資策略,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投研實踐經驗不足,ESG專業人才缺乏,未能滿足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也是ESG投資領域面臨的一大挑戰。
2020年,海通國際發布《ESG聲明》,承諾在2025年底前,海通國際將實現碳中和,并提供或協助提供總額200億美元的支持ESG及可持續發展的融資及投資。可否請您分享海通國際這方面工作的初步進展?
答:海通國際目前正在按規劃推進實現相關目標。公司承諾在2025年前實現運營層面的碳中和,即將公司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范圍一排放(直接碳排放)、范圍二排放(與電力等能源使用相關的間接碳排放)和部分范圍三排放(其他間接碳排放)降至“凈零”。
為實現2025碳中和目標,海通國際制定了“三步走”的碳中和行動方案:第一步為降低自身碳排放、第二步為使用可再生能源、第三步為購買
碳信用進行碳抵消,并據此制定了具體的年度減排計劃及實施方案。
公司首先通過綠色辦公節能減碳,包括使用環保燃料減少范圍一排放,安裝自動照明系統、提升能效來減少范圍二排放,以及通過推行電子辦公、加強廢紙回收來降低廢紙消耗所產生的范圍三排放等等。2020年度起,公司已向本地電力供應商購買了“可再生能源證書”來提升
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時還面向全體員工,開展氣候變化宣傳與教育,樹立綠色企業文化。
在支持ESG及可持續發展的融資及投資方面,2021年,海通國際共參與承銷了40筆
綠色債券,金額達111億美元,超過2020年全年承銷金額的3倍。自2019年以來,公司共承銷了55筆
綠色債券債券,總額超過149億美元。按照這一發展勢頭,海通國際應該可以提前實現“提供或協助提供總額200億美元的支持ESG及可持續發展的融資及投資”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如何踐行綠色或可持續生活方式?
答: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負責任消費,不要浪費。“負責任消費”是2015年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增長目標中的一項。我們消費的每一分錢的背后都是碳排放。所以一定程度來講,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減少浪費,就是為碳中和做貢獻,或者說為防止氣候變化做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比如出行的時候,盡可能的騎自行車、步行或者盡可能乘用公共交通;隨手關燈,下班時關閉電腦主機及屏幕;重復使用一些日常用品,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家中安裝節能燈,購買具有綠色節能標簽的電器;減少過度包裝;盡可能集中采購,降低郵購/網購的頻率等等。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