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金融投資的綠色軌跡
有一種說法,之所以那么多國家相繼響應《巴黎協定》設立零排放目標,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再生能源
價格越來越低廉,這徹底改寫了碳減排成本計算方式。——也就是說碳中和再不是貴到讓人望而生畏,難于上青天不敢上路了。
確實如此,當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新建發電站,都是采用風能、水能以及太陽能,它們比化石能源發電成本更低。
根據2020年10月,政府間組織國際能源署(IEA)得出的結論,目前頂級太陽能發電系統堪稱“史上最便宜的供電源”。
相信隨著全世界各國,加大在風能、太陽能和電池領域的投入,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將會繼續下降,終有一天會完全取代煤炭和天然氣發電。那時候,也就靠近真正實現全球脫碳的目標了。
同樣,企業跟隨國家導向、實施碳中和,同樣源于強大的財務動力,和碳風險管理衡量。
金融市場早已看到這個邏輯,并付諸行動。試想,如果石油開采或煤炭發電上的新投資還沒等收回成本就已經失去存在價值,那這種投資還有必要嗎?投資組合里也許根本不應該有碳風險!
現實也是如此,2020年全球
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以及中國的蔚來企業,這一年股價如火箭般飛升,再看看曾經是市值最高的能源公司埃克森股價一直慘跌,都跌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這些現象和趨勢也在倒逼,全球巨頭企業和金融投資機構,必須財務決策中納入氣候變化風險因素,朝向綠色靠攏。最近的
案例就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貝萊德在2021年宣布將啟動投入50萬億美元去在未來實現“凈零碳排放”。
最終的趨勢,是所有的企業和投資機構都將在國家監管要求下,被強制要求采取向零凈排放轉型的必要步驟,并用數據結果證明。
終有一天,每個國家、每個企業、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碳中和,那時我們生活的就是一個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作者為諾亞控股集團資深品牌總監、集團ESG戰略工作小組成員 潘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