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福建省氣象局成立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
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福建分中心(以下簡稱福建分中心),堅持以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溫室氣體動態監測為導向,打造覆蓋范圍廣、涵蓋多源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監測站網,融合多源立體觀測資料和模式數據,推動福建溫室氣體數值模式和同化業務系統的建立,不斷提高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綜合能力。目前,已完成福州、廈門站的溫室氣體數據收集和質量控制分析,初步形成溫室氣體數據集。
溫室氣體數據質量控制如何確保精度要求,能否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數據庫?如何實現較高分辨率的溫室氣體數值模式和同化技術?溫室氣體排放源到底有哪些,如何有效核算?怎樣動態評估省市縣三級
碳源匯情況?這些都是當前福建氣象部門服務“雙碳”工作重點關注的問題。
福建分中心依托2023年度中國氣象局創新發展專項《融合多源立體觀測資料和模式數據的省級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技術研究——以福建和青海為例》,綜合利用溫室氣體濃度、通量數據和衛星資料等多源觀測資料和模式數據,構建具有代表性的東西部省級層面溫室氣體數值模式和同化業務系統,研制高分辨率溫室氣體排放源清單,提升福建省溫室氣體和碳源匯動態監測評估能力。
“溫室氣體及碳源匯的監測離不開高精度的溫室氣體濃度站和渦度通量站來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目前福建高精度溫室氣體濃度站主要測量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渦度通量站則主要監測福建典型生態系統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量。”項目負責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潘衛華解釋說,目前福建已建成福州、廈門高精度溫室氣體濃度站和武夷山高精度渦度通量站,并正在寧德、三明、武夷山和泉州等地推動相關站點建設,推動形成全省“5+3”的溫室氣體濃度站和渦度通量站網。
潘衛華介紹,福建省地形比較復雜,在進行溫室氣體建站位置的布局和選取上要綜合不同氣象條件、地形地貌和污染源影響以及場地條件等多種因素,團隊在建站時堅持高起點、嚴要求,從福建濱海到內陸崇山峻嶺大大小小的山坡進行多次實地勘探和考察,組織
專家對可行性方案進行反復論證,精細到抽氣管走向、測氣探頭擺放方位等。
項目組推進本地化質量控制分析算法研制,整理分析福州北峰站二氧化碳濃度數據,分析季節變化和可能的污染來源,拆分二氧化碳未受污染的本底濃度、抬升和吸收濃度,開展溫室氣體濃度時間動態分析,污染物風向玫瑰分析等。未來還計劃在全省空白區域增加便攜式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儀器,提高溫室氣體監測密度。
除了溫室氣體地面監測外,項目組研究人員還開展GOSAT、OCO-2等碳衛星的本地化應用研究。針對目前碳衛星在福建覆蓋度有限,時空分辨率不足等問題,研究人員采用不同衛星間的時間和空間數據融合反演,以滿足省內碳衛星監測應用需求。
“我們融合了GOSAT和OCO-2兩個衛星的觀測數據,通過權重融合和空間插值的方法,對時間匹配的兩個衛星測量結果進行加權平均,填補觀測缺失或低分辨率區域的數據,生成具有更高分辨率和全面性的估計結果。同時建立回歸模型進行評估和驗證,以提高數據融合精度。未來,還將進一步優化算法,將高分五號等衛星反演結果進行融合,提高福建二氧化碳柱濃度時空分辨率。”潘衛華說。
如何實現福建省市縣三級碳源匯的動態監測,使其更好服務于地方政府?目前,項目正在建設具有較高分辨率的溫室氣體數值模式與同化業務系統,實現省、市、縣三級人為
碳排放和自然
碳匯的定量化監測核查和評估。該系統依托于中國氣象局碳監測核查支持系統(CCMVS),已完成福州、廈門和泉州等市及下轄區的模塊搭建,將有效提高福建省級溫室氣體及碳源匯監測評估能力。
為積極推動氣象助力福建“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福建分中心先后編制福建省2018年至2020年碳排放反演評估分析報告,編寫福建省溫室氣體監測月報,撰寫森林碳匯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等決策材料,為福建地方政府部門及相關行業制定“雙碳”政策和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提供決策支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