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碳排放核算迫在眉睫,亟需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
伴隨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速度加快,用云量增長迅速,云計算成為企業重要IT基礎設施。數據顯示,企業直接花費在數據中心軟硬件的預算基本沒有變化甚至有所削減,轉而將更多的預算投放到云服務上。
閆丹介紹,雖然海外云服務商開始嘗試對云服務碳排放進行核算并為用戶提供碳賬單,但國內外對云計算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有統一標準,仍面臨一定挑戰。
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云服務供應鏈中包含的環節多且復雜,云服務商與用戶間碳排放核算范圍難以界定;二是我國云服務碳核算所需基礎數據庫仍不完善,存在數據相對陳舊等問題;三是目前國際上碳核算標準僅涉及傳統高排放行業,對云服務等軟件服務碳核算未有明確定義。
為了幫助企業更好開展碳中和相關行動,2022年,中國信通院聯合阿里云,騰訊云、思特沃克、IBM等云服務提供商共同制定云服務碳排放核算方法,經過了數次研討,初步確定了云服務碳排放核算模型框架,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云服務的直接耗電量、集群級別公共服務的耗電量、云級別公共服務的耗電量以及云級別的直接碳排放。
閆丹表示,云服務與電力輸送相似,可參考電力行業制定云計算行業碳核算方法。云計算碳排放核算應根據實際情況,整理供需雙方的碳關系,劃定用戶需核算的環節,明確云服務的碳核算邊界,最終以用戶云服務的用量和云服務的總排放為基礎計算用戶使用云服務產生的碳排放。
從云服務碳排放的核算范圍看,應涵蓋從建設、運營到回收整個生命周期中產生的所有碳排放進行核算。其中,建設過程主要涉及數據中心建設、IT設備采買等,核算節點應包括建筑材料、能源消耗、服務器、機柜、散熱設備等。運營過程的碳排放核算應包含用戶在使用私有云和公有云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包括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安全設備、散熱設備、供電設備、照明設備、數據中心控制系統、發電機等節點,以及運營過程中的碳逸散,運維運營人員的
碳足跡等維度。回收過程包含報廢和碳回收兩個環節的核算,涉及主要元件、輔助元件、熱電聯產、碳捕獲等。
未來,中國信通院將通過在云計算碳中和領域進行持續研究和探索,為行業提供高質量的云服務碳中和標準,與產業生態各方攜手開啟云計算的“零碳未來”。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