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的東南亞碳市場布局策略
然而,相對于自2005年起即實施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為何東南亞各國選擇走向差異化的市場制度? 又為何以發展自愿性碳交易市場為主要策略? 細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歸因于三大因素,分別為政治體系、能源結構以及經濟發展上的差異。
一、政治體系差異
相比整體性較高的歐盟,東南亞地區無論是在政策、法規上皆存在顯著的差異,增加了建立統一碳市場的困難度;除此之外,歐盟對于共同的減排目標展現 了較高的政治意愿及領導力,相比之下,東南亞各國則尚未形成如此高度的政治一致性及合作意愿,因此多樣化的碳市場模式將更能發揮政策影響力。
二、能源結構差異
東南亞國家的能源結構和排放來源不盡相同,部分國家較依賴化石能源,部分國家則較著重發展再生能源,例如印度尼西亞主要以燃煤來滿足其能源需求,越南在太陽能及風能方面 則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能源結構上的差異大幅度的影響了東南亞各國布局碳市場的策略。
三、經濟發展差異
東南亞各國經濟水準與產業發展程度不一,推行強制碳市場可能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據此,發展自愿碳市場將有效改善此一情形。 自愿性碳市場的核心價值即為彈性高及流動性高,在靈活的市場機制下,除了企業能自行選擇是否參與外,更能激勵碳交易行為,流動性高將有助于該地區推動碳 市場發展。
會議上,世界銀行融資專家Jeffrey Delmon表示,東南亞地區對自愿性碳市場的布局戰略令人肯定,對此,建立起碳市場合作體系尤為關鍵。 例如新加坡利用雙邊協議與印度尼西亞、不丹等多國建立碳信用轉讓協議,越南則將市場延伸至亞太地區,成為日本JCM機制底下第四大碳項目發行國。 隨著各國逐漸導入碳定價制度,未來東南亞碳市場能否相互接軌將成為關注焦點。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