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碳減排數字賬本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于銀行業而言,需要不斷完善綠色消費金融服務,做好客戶綠色消費現狀的摸排與了解。但是,對于微觀層面的個人或企業來說,仍缺少一致的核算數據標準,探索碳減排數字賬本或許能補足這一欠缺。
據王遙介紹,盡管多家金融機構在全力完善碳賬戶這個綠色供給端,但是還需要持續重視金融產品創新與探索。比如,北京冬奧會期間,北京綠色交易所搭建的碳普惠項目,鼓勵公眾通過綠色低碳出行獲得對應的碳減排量,可將所獲收益用于公益活動或是購物代金券兌換,這就是數字化賬本的有益嘗試。
碳減排數字賬本之所以受到業內重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發展碳賬戶的過程中要提高碳數據核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也是發展低碳金融的關鍵。鄭忱陽建議,銀行通過政府支持、借助技術手段等方式多渠道搜集客戶的碳足跡和碳減排信息,探索標準統一的碳核算體系;企業要增強環境信息披露的標準化和透明化,建立碳排放數據監測
平臺。只有二者同步發力,才能提高碳數據搜集和處理的效率和精準度。
此外,碳賬戶在收集客戶信息數據的同時,不能忽視保護客戶隱私和消費習慣。北京信用學會副秘書長薛方認為,對部分金融機構泄露和濫用客戶隱私的行為要嚴肅追究責任,建議監管部門通過現場檢查、非現場監測等方式對個人碳賬戶的信息安全進行定期監測審查。在金融科技賦能碳賬戶方面,銀行業要持續投入研發資金,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拓展潛在客戶,精準分析用戶需求,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的數字賬本。
發展碳賬戶不是朝夕之功,盡管當前個人碳賬戶建設取得一些創新成果,但還是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王輝軍建議,從綠色金融體系角度增強量化能力;與相關機構合作研究建立個人碳賬戶;依托企業碳賬戶,建設企業ESG披露系統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平臺,為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和個人碳賬戶建設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