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指引下,“
綠色信貸”“低
碳金融”逐漸成為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曲線。近日,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推出碳賬戶方案。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業開展碳賬戶金融服務的嘗試,不僅有利于擴大碳賬戶覆蓋面,而且隨著金融機構在
綠色消費端持續發力,還將有助于系統推進個人消費行為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
搭建綠色低碳應用場景
今年3月初,建設銀行申報的“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入選
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第四批創新應用
案例。與此同時,中信銀行宣布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的“中信碳賬戶”內測版上線。這是中信銀行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開展合作推出的個人碳賬戶。
何為碳賬戶?“碳賬戶是碳金融的具體實踐,是以碳征信為核心,引導商業銀行圍繞制度、流程、產品三個關鍵環節進行優化升級,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項金融制度安排,由此實現商業銀行投融資業務
碳排放核算的可操作、可計量、可驗證。”北京
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王輝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碳賬戶場景應用分為個人與企業,可涵蓋工業、農業、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不同領域。根據不同場景的
碳排放數據收集與核算,通過
碳交易市場轉化為貨幣價值、形成市場
價格,進而發揮
價格的成本約束和收益激勵作用。
就個人而言,目前碳賬戶的形態是
碳減排量賬戶。簡單來說,就是監測個人衣、食、住、行活動中的低碳行為,對
碳減排行為和效果進行量化評價。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把碳賬戶嵌入各類應用場景中,有利于增強公眾的綠色低碳意識、提高碳減排效率。比如,個人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水用電、廢物回收以及企業的綠色貸款、
綠色債券等都可以轉化為碳減排量,形成相應的碳積分,換取授信優惠、禮品和服務兌換、
碳市場交易等權益,讓客戶通過自身的
低碳環保行為獲得實惠,促進個人主動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當前,多家銀行推出碳賬戶,也是落實綠色金融政策的具體行動,尤其是針對個人綠色零售業務,通過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并滿足個人綠色融資需求,契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擴大內需戰略以及銀行零售轉型定位。建設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依托
低碳生活生態場景樣板間建設,通過建行生活APP、手機銀行APP等終端,識別用戶在日常
低碳生活及金融場景中的綠色行為,同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進行碳減排測算,形成個人碳賬戶,記錄消費端個人
碳足跡。
銀行紛紛“試水”碳賬戶也是拓展業務的需要。據中信碳賬戶測算,中信銀行信用卡用戶通過在線金融服務方面的低碳行為,每年累計可減少約200萬噸以上的碳排放,未來用戶碳減排市場潛力巨大。鄭忱陽分析認為,銀行之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展業,主要是個人綠色低碳行為與自身的碳賬戶綁定后,不僅能夠吸引增量客戶、活躍存量客戶、下沉服務重心、沉淀零散資金,還能增強銀行和客戶間的黏性并拓展其他業務,以綠色低碳轉型帶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認為,銀行提供具有導向性的綠色金融服務,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更多主體參與碳減排。金融機構利用碳賬戶可以準確獲取個人或企業的碳排放表現,并通過橫向對比和縱向分析,實現為個人或企業提供基于碳減排表現的差異化的綠色金融服務,從而以金融舉措推動更多主體增強減排主動性。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