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益訴訟起訴人福建省寧德市人民檢察院訴被告林某某、高某某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民事公益訴訟一案,在廈門海事法院主持調解下,以“海洋
碳匯+替代性修復”的創新方式成功調解結案。
2019年9月間,被告人林某某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權證和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指使被告人高某某駕駛“閩寧德貨0887”船舶,到福安市灣塢鎮、下白石鎮“半嶼”“北斗都”“本斗坑”等海域非法采挖海砂17次,累計11295.33立方米,并用以銷售謀利。2021年1月11日,福安市人民法院以非法采礦罪對林某某、高某某判處刑罰。經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
專家評估,林某某、高某某非法盜采海砂致海洋生態資源環境損害整體影響價值高達68萬余元。公益訴訟起訴人寧德市人民檢察院請求判令被告林某某、高某某連帶賠償生態環境損害及修復費用68萬余元。兩被告在庭審中均對相關違法事實予以確認。
公益訴訟起訴人在本案中提交了完備的證據,2名被告人對違法事實沒有異議,在此種情況下,判決被告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是最為簡單快捷的結案方式。但在審理過程中,承辦法官進一步了解到,兩名被告人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金錢賠償能力有限,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表示深深悔過,但也表示無力承擔60余萬元的賠償款。此時,如何有效解決“執行難”,真正實現海洋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就顯得尤為關鍵。
“海洋碳匯+替代性修復”的履行方案被承辦法官提上案頭,一方面由被告分期購買海洋碳匯,將賠償款的一部分真正及時應用于海洋環境保護,助力碳達峰、
碳中和;另一方面通過被告提供海洋環境公益勞動的方式折抵剩余賠償款項,達到“誰污染、誰治理,誰損害、誰賠償”的環境治理原則和環保法治宗旨。
這一方案迅速得到了公益訴訟起訴人和被告人的積極回應。經過幾番溝通、協調、研判、論證后,雙方達成和解,被告人分三年期委托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購買18萬元海洋碳匯,剩余款項通過勞務代償承擔福安市灣塢鎮(青拓集團至兩高沿線一帶)海域海洋環境治理輔助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海洋垃圾打撈、海岸維護、海洋環境保護宣傳等。
該調解協議在人民法院公告網上進行了為期三十日的公告,公告期滿后,廈門海事法院依法制作民事調解書并送達雙方。
“本案調解創新采用‘海洋碳匯+替代性修復’的方式,既體現了司法的溫度,也真正實現了海洋環境公益訴訟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使違法者由海洋環境的破壞者轉換為守護者,意義重大,影響廣泛。”承辦法官表示。
黨的二十大為生態環境保護擘劃了新的藍圖,保護海洋生態是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保證。廈門海事法院在涉海生態案件審理中始終堅持生態修復理念,積極探索推行海洋生態司法保護和修復模式,在“一案一修復”中凸顯懲治與教育相結合的司法作用,把司法審判轉化為護航藍天碧水的強大動力,更好地呼應“海上福建”建設,繪就水清灘凈、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畫卷。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