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的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來看,2050年允許的能源和工業領域二氧化
碳排放可能只有1億噸。在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外,山東是否能夠找到科學可行的增匯減碳方案,為
碳中和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日前,帶著這個問題,民盟青島市委會開展了有關調研。
經過實地調研和相關座談后,民盟青島市委會了解到,全球海洋活體生物所固持的碳半數都在海岸帶生態系統,而濱海濕地又是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的主體,
碳匯功能十分強大。山東省擁有3500公里的海岸線,占中國海岸線總長度的六分之一,擁有濱海鹽沼、海草床、藻類貝類養殖等豐富的藍碳資源,提升海洋
碳匯能力無疑是山東省實現“雙碳”目標的有力抓手。
然而,近海富營養化、填海造陸、海岸工程及海岸城市化等人為因素,往往致使海岸帶生境破壞、自然濕地面積急劇減少,破壞了原有的天然碳匯和固碳能力。課題執筆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副教授朱慶林指出:“1976-2018年,黃河三角洲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55%,同時藍色碳匯正在以平均每年2%-7%的速度消失。”近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和一系列相關法律政策出臺,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不斷增強,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健康狀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課題組認為,為實現山東省“低碳轉型”和“固碳增匯”的雙輪驅動,一方面要盡快厘清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破壞因素,探究影響濱海濕地生態功能的“關鍵驅動因子”,找到促進該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關鍵抓手,另一方面,還要盡快確立藍色碳匯分類、監測、計量等方面的標準體系,推動藍
碳交易,以市場促保護修復,從而開啟一條“保護濕地生態”和“提升碳匯能力”二者兼顧的生態修復新模式。
課題組建議,在開展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受損生境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構建一套可復制、能借鑒、易推廣的藍碳生態系統修復技術體系,推進濱海濕地高固碳生物的生態修復示范區建設。同時,應當加快編制藍碳核算指南、構建藍碳交易
平臺,創設多元化碳匯金融產品,贏得藍
碳市場交易主動權。
“提升企業社會責任也十分重要。”課題組成員、民盟青島市委會參政議政處副處長張棟指出,還可以利用政策協調產業減排、產業轉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關系,大力發展相關企業,最終通過政策、科研、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手段,有效恢復并增強黃河三角洲濕地碳匯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山東省率先實現碳中和構建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