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未來展望
回顧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歷程,從頂層設計到政策落實、從科技支撐到能力建設、從試點示范到區域推廣,各領域工作成效顯著,極大提升了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整體能力。特別是通過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國家重大戰略,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規劃,推動適應工作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同時,中國還通過加強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技術、開展國際合作等方式,不斷深化適應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助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系統性、精準性、協同性。在資金支持方面,中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創新氣候投融資模式,加大適應領域投入力度,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良性互動,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各級財政還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脆弱區域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此外,多地因地制宜開展了豐富的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為各領域、各層面全面深入推進適應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向未來,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亟需在體制機制、科技創新、投融資模式等方面尋求創新突破。首先,應進一步健全適應氣候變化制度體系,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適應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強化適應氣候變化在區域發展規劃、重大工程設計、項目環評等方面的硬約束,完善適應主流化的工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格局。其次,應強化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創新,深入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專項,聚焦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影響評估、風險管理等關鍵領域,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此外,應進一步創新適應氣候變化投融資機制,積極爭取政府投資,優化財政資金使用方向和效率,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創新適應領域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各類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廣泛參與適應項目建設運營,推動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適應投融資格局。
與此同時,未來應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區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一方面,要立足影響嚴重、風險突出的農業、水資源、海洋、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的適應對策,加大適應政策、技術、資金等要素投入,加快補齊農業節水、林業增匯、海岸帶保護等領域短板弱項,打造一批適應氣候變化標桿工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適應氣候變化典型經驗。另一方面,要聚焦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等關鍵區域,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程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科學編制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規劃,完善區域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舉措,加強區域適應能力建設,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加快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適應氣候變化事務,務實推進與發達國家在適應領域的技術合作與經驗分享,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適應氣候變化援助與支持,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未來,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必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戰略引領,在體制機制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投融資模式優化、區域協同聯動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
范欣宇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研究指導:
劉慧心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氣候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