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布的《中國碳達峰
碳中和進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雙碳”政策體系正加快構建,能源結構持續優化,
綠色低碳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但我國“雙碳”目標推進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堅決守住能源安全底線,堅決推動能源清潔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保障。
政策體系加快構建
《報告》指出,中國“雙碳”政策體系加快構建并持續推進。我國“雙碳”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支持保障方案先后出臺,“1+N”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并持續落實。2023年9月,《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
碳排放雙控的意見》正式發布,強調從能耗雙控逐步轉向
碳排放雙控。《報告》認為,這是繼我國2022年底正式明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之后,破解能耗控制和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進一步舉措。“十四五”期間,將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健全碳排放雙控各項配套制度。同時,一年來,與“雙碳”標準和計量體系有關的政策接連出臺。在體系建設上,計劃構建多維度、多領域、多層級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框架。
從《報告》梳理的地方主要實踐看,各地積極響應國家“雙碳”行動,31個省區市已制定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地方“雙碳”政策體系更為細化。
從實際成效看,我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風電、光伏成為新增發電裝機和新增發電量的雙重主體,儲能呈爆發式增長態勢,氫能成為促進
新能源電力消納、推動工業等領域深度脫碳和長周期儲能的重要選擇。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報告》指出,我國綠色低碳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如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產業快速發展,氫能產業加速低碳化發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迅速。
在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報告》梳理的具有代表性的
案例包括:中國石油、國能寧夏煤業公司合作的300萬噸/年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示范項目全面開工,該項目是全球首次實現現代煤化工和大型油氣田開采之間的綠色減碳合作;新疆庫車中石化綠氫示范項目全面建成投產,該項目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項目,標志著我國綠氫工業化規模應用實現突破;
北京全國首個“鋼結構+全幕墻系統”的“雙零”(零能耗、零碳)建筑副中心規劃展覽館開工建設;寧德時代發布“零碳戰略”,提出將在2025年實現核心運營環節碳中和,電池工廠將全部成為零碳工廠等。
這些案例體現了新能源與傳統工業領域融合發展提速,是企業積極參與減碳行動的生動實踐。
仍面臨諸多挑戰
《報告》指出,我國“雙碳”目標推進仍面臨新能源消納難、
碳足跡等基礎性制度不健全、外部圍堵打壓加劇、國際碳規則約束等挑戰。展望未來,需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堅決守住能源安全底線,堅決推動能源清潔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保障。
《報告》認為,2024年“雙碳”工作將持續穩定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將加快出臺,體系規劃建設重點、建設路徑、重點領域等將進一步明確。節能降碳技術及產業將加快發展。從需求側發力,推動節能降碳。特別是煤炭清潔利用技術,鋼鐵、化工、冶金等工業生產環節減碳脫碳技術,無碳燃料和原料替代技術,以及清潔低碳氫應用技術將加快發展。
碳市場體系建設、
碳計量等基礎性制度將加快完善。應對國際規則變化與外部挑戰因素的舉措將逐步完善。
《報告》強調,需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一是完善政府能源治理方式。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減少政府對能源生產供應及
價格等的干預,推動建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優化油氣全產業鏈市場機制。二是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健全多主體參與的電力市場體系,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支持新能源電力參與市場交易,落地“隔墻售電”。完善煤電將作為調頻、調峰、容量備用電源的利益實現機制,建立容量市場。三是深入推進油氣市場化改革。提升上游環節市場化水平,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油氣儲備能力建設。建議優化管網等基礎設施管理,提升資源統籌協調能力。完善油氣產品終端定價機制。四是提高能源市場監管水平。健全適應市場化改革推進的能源監管體系及措施,弱化行政管理色彩,用好
價格手段,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