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衛報》選出2023年十大年度科學事件,其中,“2023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進入榜單。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弗里德里克·奧托說:“這個創紀錄的炎熱年份意味著人類正在遭受創紀錄的痛苦。”“2023年,極端熱浪和干旱因極端氣溫而變得更加嚴重,導致數千人死亡、人們失去生計、流離失所等。”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氣候項目主任詹姆斯·漢森表示,“針對全球變暖問題,我們必須采取迅速且有效的行動,否則人類將會面臨嚴峻局面。”
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顯示,2023年整年氣溫比工業化前的基線高出約1.4℃。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指出:“2023年不僅氣溫創下紀錄,其他多項氣候數據也打破紀錄。”報告稱,二氧化碳含量比工業化前高出50%,將大量熱量滯留在大氣中;海洋持續變暖以及冰川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創歷史新高;同時,南極海冰最大范圍達到歷史最低值,比之前南半球冬季結束時的最低紀錄少了整整100萬平方公里。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生態經濟學
專家支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氣候變化將會引起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加、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加等問題,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影響,農業減產、室外工作成本提高、水源爭端、區域發展差距加劇等問題集中顯現。在生態學界,氣候變化被認為與史上多次物種大規模滅絕相關。“如果放任氣候變化愈演愈烈,人類將難以獨善其身。”支援說。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3年,全球變暖及與其相關的氣候變化加劇了糧食安全危機與人口流離失所,并對弱勢群體產生負面影響。
全球變暖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緊迫的問題之一。不久前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達成“阿聯酋共識”,呼吁國際社會合力加快行動、共同應對以全球變暖為主的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國際社會對它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漸推進的過程。從發現溫室效應,到明確提出衡量標準與減排目標,國際社會對全球變暖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潘家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道,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195個國家通過《巴黎協定》。該協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內。2023年“阿聯酋共識”再次強調這一目標,并首次提出針對化石燃料使用的明確建議。
面臨多重挑戰
路透社稱,隨著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和大氣中碳含量增加,氣候科學家越來越強調升溫1.5℃上限對限制環境災難風險的重要性。經2023年“阿聯酋共識”再度確認,“升溫1.5℃上限”已成全球共識。
自《巴黎協定》以來,為維持“升溫1.5℃上限”,國際社會多領域措施取得一定進展。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魯璽認為,全球
綠色低碳轉型在政策制定、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發展向好。國際氣候協議和政策的覆蓋范圍逐步擴大,
綠色低碳技術不斷創新,綠色金融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公眾意識進一步提高,為維持“升溫1.5℃上限”奠定基礎。
不過,正如《公約》秘書處報告指出的,全球氣候行動“還不夠快”,按照目前各國的自主承諾行動計劃實施,達成預期目標仍面臨挑戰。
據英國氣象局預測,2024年可能是全球地表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高1.5℃以上的第一年。英國氣象局的尼克·鄧斯通說:“暫時超過1.5℃,并不意味著違反《巴黎協定》目標。但這是個警告。”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主管、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氣候科學教授克里斯托弗·休伊特接受采訪時稱:“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為維持‘升溫1.5℃上限’,全世界需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魯璽指出,維持“升溫1.5℃上限”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能源系統的加速轉型與協同發展亟待推進、氣候適應資金存在缺口、
碳匯和碳移除技術面臨多方約束等。“為維持‘升溫1.5℃上限’,到2030年,全球需要減少220億—2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但是,按照當前速度,到2030年全球僅可減少約40億—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魯璽說。
“各國在低碳合作中往往陷入利益和責任分配不公平、不均衡的困局,在建立足夠長久、高效的全球低碳合作機制方面存在較多困難。國際低碳合作的復雜局面會影響維持‘升溫1.5℃上限’的實現。”支援說。
共同構建綠色未來
《公約》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指出,國際社會必須全面落實《巴黎協定》,所有政府和企業都需要“毫不拖延”地將承諾轉化為實際行動。專家普遍指出,在“阿聯酋共識”指引下,盡管存在重大挑戰,全球仍有希望維持“升溫1.5℃上限”。
分析普遍認為,COP28進一步鞏固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勢,“阿聯酋共識”具有里程碑式意義。佩特里·塔拉斯稱:“迪拜COP28上達成的協議具有歷史意義,因為人類首次對擺脫化石燃料達成共識。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我們迫切需要減少化石燃料的生產和消耗,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轉型。”
魯璽認為,“阿聯酋共識”呼吁加快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提升,淘汰低效化石燃料補貼,并推動金融架構的改革。它代表了一個平衡方案,該方案處理了排放目標、能源安全和準入以及全球經濟發展等問題,強調全球合理協作實現能源轉型和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公認的原則,是世界各國經過長期氣候談判針對減排責任界定所達成的共識。‘各國自主貢獻’原則指出每個國家根據自身國情和能力自主設定減排目標,有助于提高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接受性。國際社會應通過對話和協商找到平衡點,確保公平有效的減排責任分配。”魯璽說。
支援認為,推進國際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需關注的重點領域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推動傳統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建立穩定、高效、有約束力的國際合作機制,科學合理開展國際減碳合作;加強科學宣傳和教育,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樹立低碳生產生活的社會觀念。“應對全球變暖,國際社會應當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明確減排任務分配,共同構建綠色未來。”支援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