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
北京迎來了今年第27個超過35攝氏度的高溫日。下午3點剛過,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的專機在
北京降落。在停滯近1年后,中美這兩個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大國再次走到了一起,商討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
在克里訪華之際,全球正經歷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周。這或許是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信號——各國迫切需要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對這種迫切性的共識,在中美兩國最高級別氣候合作商談前后發出的信號中得以充分體現。在北京的四天,不僅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與克里日以繼夜地連續會談,國務院總理李強,國家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等中方高級別官員也相繼與克里進行會見。
“關鍵的一點是,我們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真的在合作并共同努力。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憑一己之力贏得這場戰斗,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單獨推動氣候轉型。”在北京度過78個小時之后,克里離行前召開記者會,答問澎湃新聞時強調了全球氣候合作的重要性。
而僅僅一周后,7月27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應約與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舉行視頻會談,圍繞加強中美氣候變化對話交流、合作推進全球氣候多邊進程等議題進一步交換意見。雙方同意繼續保持密切溝通。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對澎湃新聞表示:中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之所以如此受到全球關注,不僅是因為兩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同時也是因為中美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分量”,兩國采取的切實行動會對全球落實氣候目標有著重大的影響。
不僅僅是中美氣候合作的再出發,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在氣候外交上活動頻繁,多有亮點。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后中法在《中法聯合聲明》中有諸多兩國氣候合作的切實內容;同月,巴西總統盧拉訪華期間簽署了《中巴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元玲告訴澎湃新聞,在當今復雜動蕩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中國的氣候外交活動明顯有助于增進歐洲、拉美對中國的正面認知。同時,通過積極投入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氣候外交以及多邊合作,中國可以帶動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活力與動力。
“硝煙”中啟程
克里此次訪問之際,正值全球范圍內大面積發生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北京今夏以來已連續創下多項高溫紀錄。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正被席卷全國的熱浪和從加拿大南下的山火煙霾“烤”得焦頭爛額。世界氣象組織和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27日發布官方數據稱,幾乎可以肯定今年7月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
高溫之下,全球的氣候合作迫在眉睫,克里與中方官員的會面同樣熱切。7月17日上午,克里在下榻的北京飯店首先會見了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二人結識已有25年之久,解振華在開場介紹時笑稱,自從二人被任命為特使以來,雙方已經見面了53次。這種長時間的交流而建立起來的個人信任無疑是中美兩國在氣候合作中的一大有利條件。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兩人的會談前后持續了約12小時。
克里此次緊湊的訪華行程,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中美氣候交往行動之一,被外界視為中美氣候合作再出發的積極標志,將給全球氣候治理談判帶來正面的信號 。
過去數年,中美氣候合作幾經波折。美國總統奧巴馬執政期間,中美曾攜手為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達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前夕聯合批準《巴黎氣候協定》,于杭州西湖國賓館舉行的向聯合國交存《巴黎氣候協定》批準文書的儀式,曾讓全世界備受鼓舞。然而自特朗普總統上臺執政以來,美國一度單方面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對中國敵意不斷上升。即便現任總統拜登上任后,與中國的緊張關系在某些方面也有增無減。
彼時,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被看做是中美關系中難得的抓手之一。拜登就任總統當年,克里作為美國總統氣候特使于半年內兩度訪問中國,兩國還聯合發布了《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并在同年舉行的英國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再次攜手發布了《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關注。
然而,兩國間的氣候磋商因2022年8月美國時任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而陷入了停滯,后雙方雖有努力嘗試,但互信仍難積累。
除了復雜的外交形勢,美國國內的不同聲音也為此次克里訪華尋求新的氣候合作空間蒙上一層陰影。就在克里此行動身之前,眾議院監督和問責委員會主席、肯塔基州共和黨人詹姆斯·科莫(James Comer)對福克斯新聞表示,克里在沒有得到美國參議院確認的情況下,仍與中國談判一項“不利于美國利益的激進的
綠色新政議程”,并宣稱要對克里與中國的氣候談判進行“嚴格審查”。而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舉行的一場聽證會上,克里甚至遭到一系列人身攻擊,被指“不代表美利堅合眾國”,而是代表“極左激進議程”。
盡管如此,克里辦公室仍公開表示希望與中國進行接觸,確保定于今年年底在阿聯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取得成功,并希望至少在三個問題上與中國合作:控制石油和天然氣井泄漏的溫室氣體甲烷、森林砍伐,以及逐步淘汰煤炭的使用。
顯而易見的是,氣候變化合作離不開中美的政治大環境。馬愛民表示,中美關系作為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復雜關系,涉及眾多議題。在這種背景下,氣候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涉及到產業、技術和經貿等領域的合作,與兩國總體關系是沒法截然分開的。“例如,美國一方面談合作,一方面以種種理由限制我國的一些太陽能設備出口,很難設想氣候變化合作能在這種情況下全方位展開。因此要把氣候合作和其他領域完全分開,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他說,中國方面一直強調將氣候問題置于整體中美關系的框架內,以促進更加全面、務實和可持續的氣候合作。
劉元玲也表示,她注意到美國國內多年來發出反對中美氣候合作的聲音一直大有人在,并且影響不小。美國政府的政策也會因為執政者的更替而變換,而中國方面對于氣候問題是越來越重視,近年來自上而下地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氣候外交之外,中美間多方面的高層級接觸也正在恢復中。此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財政部部長珍妮特·耶倫分別在6月和7月初到訪中國,與各層級官員開展對話。另據美媒報道,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也正計劃訪華。密切的訪問和交流意味著克里此行除了為兩國氣候變化發展新的合作空間之外,也尋求穩定整體雙邊關系。
進一步的承諾或待COP28
7月19日晚,克里召開記者會,就他此次訪華的目標、對話過程和成果做出評述,并回答了來自中美兩國記者的提問。
克里也在記者會上表示,未來需要加快研發和部署新技術,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他贊揚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部署方面,尤其是在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和風能方面的出色表現。“他們正在推行非常積極的可再生能源戰略,嘗試減少排放。我們將努力與中國盡可能密切和建設性地合作,努力提高部署技術的能力。”他透露,中美氣候合作進一步討論的要點包括2035年的新排放目標以及減少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方法。
不過雙方并未達成具體協議,克里對此解釋道,“因為雙方還未能清晰地找到連接我們需要達成的目標的路徑。”
馬愛民認為,中美此次沒有發布聯合聲明,或許是因為在2021年格拉斯哥
會議期間發布的聯合聲明已經確定了一段時間內兩國要開展合作的一些領域和具體內容,過去一年多受到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的影響而被迫中斷,使得當時聲明中提出的要開展的一些活動并沒有真正落實開展。所以當務之急不是要發布新的聲明,而是要以切實的行動步驟來落實以往達成的一致共識。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助理教授戴維森(Michael Davidson)同樣評價稱,就此次訪問而言,更重要的是雙方進行了持續的建設性溝通,而不是取得具體結果。“這是在氣候問題上進行更積極接觸的敲門磚。”他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預計,“進一步的承諾或將在COP28上宣布。”
馬愛民說,目前大家最關注的今年底COP28大會上要舉行的巴黎氣候協定以來首次全球盤點。“大家都有一種擔心,就是巴黎協定的各方承諾的目標能不能落實呢?取得了哪些進展?我們不僅要看有關國家說了什么,更要看做了什么。”他說。
對于兩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的分歧,長期關注國際氣候治理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與創新研究所所長于宏源表示,這是很正常的,“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各自身處不同發展階段,而且中美不僅代表各自國家利益,還代表著發展中和發達國家兩個陣營,中美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中美雙邊,還在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能夠謀求一個共識。”
美國喬治城大學研究中國能源政策的教授喬安娜·劉易斯(Joanna Lewis)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稱,從克里在發布會上透露的信息來看,美中兩國似乎把重點放在了如何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解決能源安全和電力短缺問題上,而不是簡單地敦促北京加快逐步淘汰煤炭,這是具有“建設性的”。
生態環境部7月20日也就克里此行發布消息稱,中美雙方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性挑戰深入交換意見。就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對話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坦誠、深入、建設性的對話。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長期關注國際氣候治理的東亞全球政策高級顧問李碩告訴澎湃新聞,氣候變化在中美關系眾多議題中有著特殊性,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問題國際性的本質也要求兩個國家必須進行溝通和協作,這跟其他雙邊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氣候議題是中美關系的一個試金石。中美關系能好到什么地方,它的上沿很有可能就是被氣候問題定義的。”李碩補充說,“雙方將意識到,他們實際上有著共同的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氣候變化的影響,它困擾著我們,困擾著兩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這個問題是雙方無法脫鉤的。”
多邊氣候外交正當時
不僅中美兩國,全球都無法在氣候問題中“脫鉤”。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中國在雙邊和多邊氣候外交領域一直穩步推進。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信息記錄,中國在過去幾年間在氣候領域不斷拓展交往范圍,與歐盟、東盟、非洲國家、金磚國家等保持著氣候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今年2月,中方還參與了“第二屆中日韓
碳中和論壇”等多邊氣候外交。
今年以來,隨著各國逐漸走出新冠疫情,中國與多國在氣候方面互動頻繁。
中法兩國今年4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聯合聲明》共有51條內容,共同應對氣候問題就占8條;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放在中法兩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部分,為兩國氣候外交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提出很多具體的可操作事項。
例如第36條指出:中法兩國愿開展合作,解決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融資困難問題,鼓勵其加快能源和氣候轉型,支持其可持續發展。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還應邀參加出席了6月在巴黎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融資契約峰會。會后,中法雙方承諾以氣候為重點擴大貿易關系。法方將出席今年下半年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在參加了巴黎峰會后,李強還對德國進行了訪問,之后中德政府聯合宣布同意引入“氣候與轉型對話”,以加快兩國向氣候友好型經濟的轉型。
4月,中國還與巴西發布了《中國—巴西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劉元玲指出,其中有幾條內容特別值得關注,例如:中巴兩國決心進一步加強多邊主義,包括同“77國集團和中國”所有伙伴一道,以期建立一個集體性、反對單邊主義和綠色貿易壁壘,并堅定立足于國際社會團結合作價值觀的氣候團結典范;中巴繼續敦促發達國家兌現其尚未履行的氣候資金義務,做出他們遠高于每年1000億美元的新的集體量化目標承諾,并提出清晰的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
此外, 中國高層與COP28候任主席蘇爾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會談中均有提及在氣候變化方面加強對話和合作。
“外部世界能否給中國應對氣候問題一個客觀公正的看見與評論,能否看到中國在應對氣候問題上的努力與成就,并積極尋找合作點,互相取長補短,讓彼此間的合作成為主旋律,并不斷深化和擴展這種合作范圍,其影響非常深遠。只有在這種彼此看見與接納的態度立場中,對華氣候外交才會有愈來愈多的合作空間,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也會因此更光明,充滿希望。”劉元玲說道。
(澎湃新聞記者 王露 實習生 包姝婕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