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閉環消納,健全標準和管理
目前,電力、鋼鐵、水泥、電解鋁、石化、化工、煤炭、煤化工等行業占到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相比之下,沒有碳排放硬性指標的剩余企業和個人排放占比較小。“小微企業和個人的減排量少,但是覆蓋范圍廣,面向他們建立碳普惠機制,影響力大。”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陳月華說,持續開展碳普惠,有利于提升全民減排意識,形成綠色低碳風尚。
“碳普惠平臺搭建難度不大,關鍵在于如何實現閉環消納,能否可持續。”陳月華認為,自愿減排量如果核而不用,就沒有形成閉環,很難持續激勵企業和個人減排,消納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梢钥可虡I激勵,制定一些獎勵規則,比如個人購物、公共交通、旅游景點優惠等;可以靠交易消納,部分地方
試點碳市場允許消納一定比例的碳普惠積分和自愿核證減排量
履約;也可以采取政策消納,比如生態環境部曾發布《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鼓勵通過購買碳配額、
碳信用等方式抵消大型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
王培紅說,由于跨國公司綠色供應鏈要求、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企業對碳資產越來越重視,一部分碳抵消需求可以通過碳普惠實現,但核算、交易都要有標準方法支撐,同時有關部門要完善監督機制,做到碳資產的可核查與可追溯。
今年上半年,蘇州工業園區碳普惠運營中心與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SGS)、英國標準協會(BSI)、華測檢測(CTi)、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簽署了蘇州工業園區碳普惠體系戰略合作協議。
“企業期望有更多元的減排項目開發成‘碳普惠產品’,如節能減排類、森林碳匯類等,希望以此帶動環境保護和產業低碳發展,另一方面,實施了減排行為的企業期望能夠開發相應的方法學,將低碳實踐轉化為可交易的碳資產。”蘇州工業園區經發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圍繞專用車充電樁、節能改造、電化學儲能、居民節電減碳等方向開展方法學研究,同時協同地方林業以及市政部門開展碳匯方法學研究,增加負碳類型碳資產,還將拓展公眾側低碳場景,圍繞“低碳出行、
低碳生活、低碳消費、低碳文旅”四大方向,細化落地場景,聯合低碳場景方,建立碳積分商業循環模式,與碳普惠減排量形成兌換聯動機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