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冬天過去了,能源危機暫且也過去了。2022年歐洲經歷了一次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但也迎來了轉變的希望。
歐洲能源危機的形成
歐洲的冬天漫長而寒冷,能源是度過冬季的必需品,因而歐洲人對能源很敏感。2022年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成為歐洲能源危機的起點。歐洲與美國一起參與了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因此一直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洲發生了能源供給危機。
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國。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歐盟從俄羅斯進口原油為3.099億噸,占歐洲總進口量的26.0%左右;進口的天然氣占歐盟進口量的31.3%。2022年1月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煤炭為3939噸。
2022年4月11日,歐盟正式通過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包括禁止進口煤炭、木材、化學品和其他產品。5月30日,歐盟成員國達成協議,立即禁止來自俄羅斯大約三分之二的原油進口,并在年底前禁止90%的俄羅斯原油進入歐盟。但歐盟并未直接制裁俄羅斯的天然氣,這主要是因為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要超過石油和煤炭。
2022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大幅度減少,原因是俄羅斯修改了對歐洲客戶天然氣的供應規則,客戶必須要用盧布支付。截至當年7月初,俄羅斯向歐洲國家輸送的天然氣量僅為此前的三分之一。歐盟天然氣
價格上漲了10多倍,各國政府發放了數十億歐元補貼以保護消費者。
歐洲國家開始出現節能行動。在西班牙,面對一次又一次破紀錄的熱浪,政府宣布限制商業空調溫度;在法國,“城市游擊隊”走上街頭,關閉店面的燈以減少能源消耗;在荷蘭,一項名為“翻轉開關”的運動要求居民將淋浴時間限制在五分鐘內,并完全停止使用空調和干衣機;比利時取消了退役核電站的計劃;德國排除了當年6月份退役核電站的可能性。
歐洲進入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歐洲能源危機的成因既有歐盟制裁俄羅斯的因素,也有俄羅斯懲罰歐盟所持反俄立場的因素。這場危機的實質是地緣政治惡化下的能源安全危機。這是歐洲最大的系統性風險,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能源危機比潛在的經濟衰退更為嚴重,而潛在的衰退也主要由能源市場的破壞所驅動。歐洲能源危機不僅會導致經濟動蕩和社會緊張局勢的螺旋上升,還會再次引發保護主義的呼聲,由此導致歐洲國家之間缺乏信任,最終會削弱它們的團結。
歐洲能源危機的應對
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主席丹尼爾·耶金的《石油大博弈》一書中,有一段畫龍點睛的描述:討論任何問題都應該首先想到供求關系。按照耶金的思路,解決歐洲能源危機的唯一途徑就是解決供應,事實也是這樣。
第一,歐盟大幅增加管道和液化天然氣進口。能源危機發生后,挪威立即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能源最大的供應國。通過加大對歐盟的石油和天然氣供給,挪威增加了約1000億美元的收入。此外,2022年歐盟從阿塞拜疆進口的天然氣從2021年的81億立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114億立方米。
液化天然氣是歐洲增加天然氣來源的另一途徑。此前歐盟不怎么喜歡液化天然氣,更依賴來自俄羅斯、挪威和北非廉價的管道天然氣。歐洲在能源危機下愿意不計經濟代價購買任何一處的天然氣,結果導致歐洲儲存了充足的液化天然氣。兩年前一船液化天然氣價格在2000萬美元左右,但在2022年夏天飆升到了2億美元左右。
2022年~2023年秋冬的相對高溫減少了歐洲對天然氣的需求,歐洲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儲罐全部裝滿。市場的力量驅使供給和需求調整到平衡。2023年2月,歐洲天然氣價格18個月來首次降至每兆瓦時48.90歐元。
第二,歐盟增加從美國等國進口原油。根據2023年3月28日歐洲統計局數據,歐盟18%的原油進口來自美國。2022年美國石油鉆井公司日產量接近創紀錄的1190萬桶,美國對歐盟的石油出口超過3400萬桶。截至2022年12月,歐盟從俄羅斯石油進口量已降至760萬桶,約占歐盟石油進口總量的4%。2022年歐盟從挪威原油進口量增至近3290萬桶,占歐盟石油進口量的17%。
第三,德國暫緩退出核能,法國擴大核能。2022年10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將創造必要的“法律基礎”,讓德國現存三座核電廠持續運轉到2023年4月中旬。2022年9月,法國能源轉型部部長表示,國有的法國電力公司正試圖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冬季能源供應中斷。法國電力公司承諾在2022年冬天重啟所有反應堆。
第四,歐洲增加煤炭的使用。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家宣布,將再次擴建燃煤電廠,或將其置于待命狀態。2023年1月,能源研究機構Ember發布的《2023年歐洲電力評論》顯示,2022年,歐盟燃煤發電量與2021相比增加了1.5個百分點,占歐盟發電量的16%。歐洲對煤炭反彈的所有擔憂煙消云散。
第五,歐洲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產量。2022年歐洲煤炭消費沒有出現預期那樣的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大幅增加,太陽能發電量比2021年增加了39太瓦時,風能發電量增加了39太瓦時。德國仍堅持在2030年退出燃煤發電,荷蘭仍計劃在2029年前淘汰煤炭,羅馬尼亞將煤炭退出時間從2032年提前到2030年。
歐洲能源危機的影響
2022年歐洲能源危機對全球能源格局產生了影響,這些影響塑造了今后若干年內全球能源供給方的力量,也為全球氣候政策走向埋下伏筆。
第一,化石燃料難以退出歷史舞臺。化石燃料因污染環境和破壞氣候而遭到詬病,但它們未來依舊是人類獲得能源的主要途徑,原因有三:化石燃料蘊含的能量非常出色、化石燃料是現成的、化石燃料是軍事力量的命脈。
從2022年歐洲能源危機以來,大國在繼續開發利用化石燃料。2023年3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批準了大規模的“柳樹”(Willow)計劃,將在石油資源豐富的阿拉斯加州北坡開采石油。
中國2022年批準新建106吉瓦的燃煤發電能力,比前一年高出四倍,達到2015年以來的最高。2017年到2020年之間,中國批準新建燃煤發電能力曾出現下降趨勢,但2021年發生電力供應嚴重不足之后,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增加燃煤發電能力。
沙特阿拉伯和挪威等傳統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正在蓬勃生產。卡塔爾計劃在2025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設施。美國頁巖層的天然氣水力壓裂正在復興,其投資和開采水平是“柳樹”等項目的許多倍。在圭亞那、巴西和烏干達等國的西方跨國公司也被批準開采大量新油田。2023年4月,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的科學家邁克爾·拉扎勒斯表示,目前全球化石燃料基礎設施有數萬億美元。
第二,核能仍然是全球能源的發展方向。2022年國際能源署提出了一條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途徑,即最大限度地利用風能和太陽能。但要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核電產能需要翻一番。截至2022年2月,歐洲共有170座凈裝機容量為15萬兆瓦的核電反應堆在運行。歐洲能源危機阻止了歐盟棄核的努力,尤其是法國不存在棄核的打算,目前核電占據法國70%的電力。
因為世界銀行拒絕為核電項目融資,過去10年中,發展中國家一直向俄羅斯和中國尋求幫助,以建設新的核能項目。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已與30多個國家簽署協議備忘錄,提供核電援助,俄羅斯正在孟加拉國、白俄羅斯、中國、埃及、印度和土耳其建造核反應堆。美國正在設計的最新一代核反應堆更小,通常是俄羅斯和中國目前銷售的反應堆的四分之一,更容易建造和融資,并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水平。這些反應堆的規模和成本對負擔不起1200兆瓦(或更多)核項目的國家更有吸引力。
第三,全球能源供求現狀影響氣候政策的實施。歐盟是全球倡導減少
碳排放的領頭羊,但現實表明,可再生能源短期內不會為歐洲能源危機提供解決方案,化石燃料將繼續使用,這會對歐盟氣候政策產生負面影響,并使其難以實施2030年和2050年的氣候目標。
全球氣候政策在道義上的力量很難壓倒經濟利益的考量,沒有一個國家愿意為了全人類的長遠利益而犧牲本國短期的經濟利益。全球氣候政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烏托邦。2023年3月,聯合國報告稱,應對氣候變化的“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這是全球氣候政策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