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道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11月23日發表題為《世界可能進入了氣候戰爭的新時代》的文章,作者是魯濱遜·邁耶。全文摘編如下:
2015年我開始報道氣候變化時,氣候戰爭只意味著一個問題。當時,如果有人說氣候變化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你會認為他們說的是氣候變暖的直接影響或次生后果。
分析人士和學者擔心這樣的狀況,即前所未有的干旱或摧毀城市的洪水可能引發大規模移民,破壞富裕國家的穩定,或導致極右翼民族主義抬頭。或者,他們擔心全球饑荒可能使糧食
價格飆升,引發老一套的資源戰爭。或者,他們對氣候波動可能導致革命和內戰感到不安。
自2015年以來,氣候戰爭的風險并未完全降低。相反,風險已經發生轉變。隨著更多的國家將能源轉型融入經濟,現在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本身可能助長沖突。
需要明確的是,這種轉變并非有意為之。這是氣候倡導者最先指出的一個過程的結果。這個過程指電池、可再生能源和零碳能源成為技術階梯上的下一級。氣候問題鷹派人士理由充分地對烏克蘭人使用電動自行車和電動無人機進行偵察或襲擊俄羅斯坦克的消息表示歡迎。但這只能說明,這些創新具有“雙重用途”——它們既可以在民事背景下部署,也可以在軍事背景下部署,因此對于謀求安全感的國家來說屬于必選項。
由于《通脹削減法案》,美國將大規模補貼國內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業。有可能的是,十年以后,我們擁有的便宜太陽能電池板多得不知道如何處理。雖然這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凈損失,但總的來說或許對氣候有利。如果說地緣政治競爭導致美國補貼太陽能產業,那么競爭或許有助于氣候行動,而不是阻礙氣候行動。向世界大量提供便宜的太陽能不僅可以加速脫碳,還可以促使企業找到新的創新方法來使用太陽能電池板。
圍繞貿易爆發的沖突——即便沖突的發生是源于政客們想讓美國在國內擁有清潔技術行業的良好愿望——可能會破壞國家間關系,促使它們采取零和思維。我們應該清楚,緩減氣候變化引發的暴力活動并不是給美國、中國或歐洲的公民帶來最大風險。據《華爾街日報》最近報道,在過去一個月里,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了10年來最激烈的叛亂沖突,據稱得到盧旺達支持的組織試圖獲得該國的礦產。剛果民主共和國生產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鈷,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鉭儲量。鉭是用于生產電容器的一種金屬元素。
同時,氣候戰爭的舊觀念也沒有消失。過去的一年表明,干旱等氣候影響可以推高關鍵大宗商品的價格,加劇富裕國家的通脹和其他地方的糧食短缺。總部設在中國的經濟研究公司龍洲經訊咨詢公司的技術分析師王丹(音)對筆者說,化石燃料等傳統能源來源比可再生能源或氣候技術更有可能引發這樣的沖突。
多年來,氣候倡導者認為,他們提出的問題理應成為經濟和社會決策的中心。他們說,氣候就是一切。在某種意義上,他們贏了:脫碳現在是美國、中國和歐洲經濟未來構想的中心,氣候倡導者在決定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問題的談判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