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碳賬戶普及難在哪兒
除了“我的南京”APP,近年來,蘇州、無錫、常州等也紛紛推出當地的“個人碳賬戶”平臺。
無錫市打造的碳普惠公益平臺APP“碳時尚”,目前已進入3.0版本,參與人數達到72萬,這款APP把充電樁使用情況也納入碳積分統計。無錫“碼上行”便民APP去年6月份上線“個人碳減排”功能,目前只統計市民每天乘地鐵的碳減排量,已有10萬余人開通這項服務,通過乘坐無錫地鐵累計減少碳排放0.8萬噸。無錫地鐵云智慧便民服務有限公司人士介紹,以10公里計,燃油汽車碳排量約為1.46千克,而地鐵碳排量約為0.36千克。
常州地鐵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常州地鐵Metro”APP于2021年上線 “常享碳”平臺,記錄市民地鐵出
行情況。截至目前,214萬注冊用戶中已有超過7.4萬人開通了個人碳賬戶,他們出行碳減排量總計共2618噸,“未來碳積分可以兌換出行權益、生活服務權益、實物獎勵和虛擬權益激勵等。”
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正在打造蘇州市民的個人碳賬本,所研發程序將綜合采集市民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交通乃至綠色金融等多維度
低碳生活場景的消費端減排行為。比如,乘坐公交地鐵、駕駛
新能源汽車、垃圾分類、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購買節能家電等,公眾這些減排行為會被第二層的數字化企業給記錄下來,同時授權碳賬本進行碳減排量化和記錄,形成政府、企業、個人“三本賬”,進一步完善消費端綠色
低碳生活回饋激勵機制。
包括“螞蟻森林”在內,越來越多銀行、購物、支付平臺的APP或小程序也紛紛推出了基于各自服務場景的“個人碳賬戶”,用戶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數據可以轉換為實際的綠色貢獻,或者通過積分兌換禮品、享受折扣。然而,記者對比這些“綠色賬本”發現,個人碳賬戶如何開立,尚無相應制度辦法可依照;個人碳賬戶仍在
試點中,尚未被社會公眾大范圍接受;碳減排行為如何計量并轉換為碳賬戶積分,還缺乏具體統一的標準。不同平臺的減排場景范圍有限又相互區隔,用戶每天獲得的碳減排量散落于不同平臺,所享權益、激勵無形中打折。
參考目前全國
碳交易市場一噸碳50元左右的
價格,即使用戶一年內堅持不懈通過各種低碳行為努力節約一噸碳且可以進入
碳市場交易,也只能從交易中獲益約50元。“個人進入
碳市場交易的難點在于其減排量太小、得到的激勵太少,不足以刺激減排。這也是個人碳賬戶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還需要創新更多的激勵模式。”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碳普惠平臺打造公司綠普惠的創始人陶嵐說,對于個人來說,如果同一個行為受到政府、銀行、保險等多方激勵,便能引起個人的特別關注并踐行,市場上就會形成個人碳減排量消納的閉環,最終促進碳普惠的可持續發展。
各地紛紛推出碳普惠措施,未來能否實現“通存通兌”?對此,南京市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副處長吳小進認為:“城市之間的通兌合作,尚期待后續頂層設計的完善。目前國家鼓勵地方試點,如果現行措施有成效,其中特別突出的,后續可能納入設計推廣。”他透露,南京個人碳賬戶2.0版也在研發中。“我的南京”APP計劃接入公交地鐵乘車碼,以提升用戶黏性。同時計劃在微信“我的南京”官方公眾號嵌入個人綠色積分查詢、碳積分查詢、碳積分兌換功能,增加綠色積分與碳積分查詢兌換渠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