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舉行的博鰲亞洲
論壇2022年年會上,發布了《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
綠色轉型亞洲在行動》旗艦報告(下稱報告)。報告在概要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極端氣候事件,迫切要求所有國家進行
綠色轉型,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亞洲國家勇擔責任,迅速做出響應和行動。亞洲在全球
碳中和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當前,凈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廣泛接受的目標。根據NetZeroTracker的數據,凈零排放目標現已覆蓋全球88%的溫室氣體排放、90%的經濟體量和85%的人口。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47個亞洲國家中已有25個做出了
碳中和承諾。在亞洲最大的7個經濟體中,日本和韓國將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目標定為2050年,土耳其為2053年,中國、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為2060年,印度為2070年。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發展潛力巨大,能源需求一直在不斷增長。同時,亞洲是世界主要工廠和全球重要增長引擎。當前,亞洲的
碳排放已超過全球總量的50%,并高度依賴煤炭這一傳統能源。世界期盼著亞洲采取更大膽、更迅速的減碳行動。報告認為,在減碳過程中,亞洲各國必須找到兼顧
碳減排和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的正確路徑。當前,綠色復蘇與公正轉型關乎亞洲的低碳發展。報告指出,亞洲各國政府已盡可能在財政能力范圍內,為綠色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向最易受到能源轉型和自然災害影響的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支持,并努力抗擊貧困以及促進就業和平等。據悉,全球綠色增長研究所和VividEconomics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對21個新興國家的合作研究發現,平均每個國家僅有11%的經濟激勵政策會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為此,報告建議,各國應加大政策激勵,來促進“綠色技能”“綠色規劃、戰略和治理”“性別和社會包容”“綠色監管”“金融部門綠色化”以及“居民行為綠色化”。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光伏裝機已達768吉瓦。其中,亞洲裝機容量占比23%,為全球第一,中國和越南的裝機容量均進入前五。2020年,全球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43吉瓦。其中,中國和印度以282吉瓦和38.6吉瓦分列第一和第四位。此外,亞太地區在電動汽車的銷售上也領先全球。例如,中國、越南兩國建設GSSS(綠色、社會、可持續轉型和可持續性相關)市場的經歷,體現出政策指導和規則與標準制定在推動市場參與者進入
綠色債券市場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太陽能光伏方面,天合光能在中國農村提供了“全縣域解決方案”和建設“光伏村”,促進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針對亞洲綠色轉型行動,報告提出九大建議,包括:建立綠色增長模式,制定更具雄心的2030國家自主貢獻以及時間表和路線圖,形成全面的綠色治理,逐步減少煤炭使用,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和交通電氣化,形成碳定價,發展綠色金融,加大氣候融資和綠色技術轉移,加入國際氣候變化倡議和
平臺等。“亞洲在全球碳中和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國家和地區實現碳中和和綠色轉型,需要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需要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作為保障;需要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氣候援助資金加快補齊落地;需要得到更多的綠色技術支持與資金的投入。”博鰲亞洲
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介紹報告相關情況時表示。2030年全球平均
碳價將達75美元每噸基于IMF對碳定價的分析,IMF副總裁李波表示:“為了實現到2030年前的減碳目標,到2030年全球的平均
碳價需要達到75美元每噸。而現在全球的碳價大概是每噸5美元,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李波指出,為了實現在本世紀中葉控制氣溫上升1.5—2.0攝氏度的目標,需要在2030年前實現25%—50%的減碳任務,否則全球氣溫會加速上升,到下一個10年將面臨更加艱巨的減碳任務。在他看來,要實現這個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碳定價。碳定價有不同的辦法,一種是
碳交易,另一種是
碳稅。這兩種辦法都可以達到目的,各國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2021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議案。此機制一經提出,便引發巨大爭議。李波介紹,該機制的出發點是擔心碳泄露,擔心其他國家碳定價不夠高,也可能擔心導致投資轉移,影響產業競爭力。碳邊境調節稅還需要討論諸多細節,包括所涉及的行業和部門、對出口要不要進行
碳稅返還、進口產品的
碳計量等等。對此,IMF認為,從國際協調的角度看,更好的政策是國際碳價下限(InternationalCarbonPriceFloor)協議。IMF建議的下限是,到2030年,發達國家達到75美元以上,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達到50美元以上,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達到25美元以上。“對發達國家的下限要求應該更高,并建議向發展中國家建立技術轉讓和資金援助的透明機制。對于沒有辦法實現的國家,也應采取其他的支持政策。”李波說。據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預測,未來30年,中國需要487萬億元的綠色低碳投資。清華團隊預計,到2050年,綠色低碳投資將達到186萬億元,其中能源為130萬億元。北大光華課題組估算,到2050年,預計需要約250萬億元的投資金額。“全球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巨大的投資。對中國而言,這個挑戰可能更加艱巨一些。”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稱。劉俏指出,現在談及碳中和,都是側重供給端。事實上,大量研究表明,70%以上的碳是來自于需求端,即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從消費端判斷
低碳生活方式本身如何改變人們的需求,進而倒逼供給端發生變化,使供給和需求兩端聯合發力,有助于中國在2060年順利實現碳中和。“應構建零
碳金融體系,以實現海量的
碳減排投融資規模,并推進當前龐大的金融存量資金向綠色低碳轉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建議。綠色能源代替煤炭將是漫長的過程2020年,中國食品行業的首個零碳工廠、中國首款零碳牛奶先后在伊利誕生。對于碳中和,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介紹主要從三個方面推進:用綠色理念引領綠色發展,凝聚減碳共識;用綠色管理統籌綠色發展,構建系統化、全行業的管理理念;用綠色行動實現綠色發展。“在零碳或碳中和理念下,人類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實際利益。不僅可以增加安全性,而且當產業在追求或實現碳中和時,所有領域、所有工業生活方面的成本都在降低,具有一定經濟效益。”遠大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說。建筑能耗占全球能耗的一半,建筑材料占全球材料的一半,建筑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多半。張躍認為,建筑領域是全球
碳排放最高的領域,也是最容易實現減碳的領域,應該立竿見影地把建筑問題解決。在建筑領域要把減碳技術運用好,要讓建筑材料可以循環利用。和風能、水能相比,太陽能資源更加豐富,目前只使用了萬分之一。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預測,到2050年,太陽能將占到全球能源的50%。他指出,隨著太陽能光伏技術的進步、效率的不斷提升,其成本還會持續下降。未來,光伏或將成為全球最便宜的能源,并在碳中和進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對于推動太陽能資源的使用,高紀凡認為,需要推進三件事:持續的科技創新,提高太陽能轉化效率,降低成本;大力發展儲能系統,構建穩定的能源使用系統;大力發展高壓傳輸。“實現碳中和,需要先立后破,優先發展綠色能源。同時,推進碳中和的過程,不能太理想主義,需要逐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執行官張雷稱。張雷介紹,遠景致力于成為全球企業的零碳技術伙伴,并提出“五新”戰略,即通過技術創新讓風電和儲能成為“新煤炭”,電池和氫能成為“新石油”,智能物聯網成為“新電網”,零碳產業園成為“
新基建”,同時培育綠色“新工業”體系。“中國煤電占比為67%,
清潔能源、綠色低碳能源代替煤炭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風電、核電、太陽能等低碳能源將越來越多地替代碳石能源。”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建玲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