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聯合國機構呼吁,各國必須加強應對力度,加速減少
碳排放,減緩全球升溫步伐,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不久前發布研究報告《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日益增長,未來20年世界將面臨多重氣候危害。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日前也再次強調,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已上升1.2攝氏度,氣候災難迫使3000萬人逃離家園。他呼吁全球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避免“夢游般”渾渾噩噩地“走向氣候災難”。
氣候變化影響巨大
IPCC每6至7年發布一次關于氣候變化的綜合報告,目前是第六次發布評估報告,其中包括3個工作組報告。第一工作組關注氣候變化的自然科學基礎,第二工作組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性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組關注減緩氣候變化。此次發布的是第二工作組報告。
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正給自然界造成危險而廣泛的破壞,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隨著全球氣溫升幅走向1.5攝氏度,世界面臨不可避免的多重氣候危害,最不具備應對能力的人群和生態系統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報告強調,全球升溫即使暫時超過1.5攝氏度也會造成額外的嚴重影響,有些極地、高山和沿海生態系統也將面臨不可逆轉的損害。
報告顯示,因氣候變化,全球在糧食和水安全問題上面臨越來越多挑戰,非洲、亞洲、拉美、小島嶼以及北極等地區受氣候變化影響更加嚴重。世界氣象組織去年10月發布的報告指出,由于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地區天氣更加極端,降水特性不斷變化,非洲糧食安全、貧困和流離失所等問題日益嚴重,經濟社會和健康危機進一步加劇。在亞洲,與天氣、氣候和水有關的災害占到世界氣象組織報告全球數量的31%。在拉美,氣候變化加劇了土壤退化等問題,安第斯地區出現了“氣候難民”,且人數有增加趨勢。
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不均衡。報告顯示,應對和減少氣候風險的進展和所需進展之間仍然存在差距,最大的適應差距在于低收入群體。同時,大多數適應措施都是零散和小規模的,且重視近期風險超過長期風險,重視計劃超過實施,按照目前的規劃執行速度,適應差距還將繼續擴大。報告建議,未來10年,進行長期規劃和加速氣候行動的實施對于縮小差距至關重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前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表示:“IPCC報告為全球氣候危機敲響了警鐘,讓我們清醒面對現實——全球減排力度不足,最終將給世界各地的公共健康、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破壞性影響。報告也提醒我們,人類有能力扭轉現狀——我們可以通過減少排放、投資氣候適應,來減少或避免極端天氣事件、饑荒、健康問題等負面影響的出現。科學研究結論和解決方案都很明確。塑造怎樣的未來,取決于我們自己。”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日前,多名氣象學家觀測發現,南北極地區均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氣溫比往年同期水平高三四十攝氏度。法國氣象局氣象學家艾蒂安·卡皮基安發文表示,一般情況下,隨著南半球夏季結束,氣溫會不斷下降,南極洲往年同期的溫度都在0攝氏度以下,但位于南極的杜蒙特—杜維爾基地今年3月出現4.9攝氏度的極端天氣。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極端高溫、強降水、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正在增加,未來跨行業、跨區域的復合型氣候變化風險將增多。世界氣象組織相關報告顯示,在過去50年間,全球報告的1.1萬多起災害與天氣、氣候和水帶來的危害相關。
歐洲環境署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40年,風暴、熱浪和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給歐洲國家造成的損失達4500億至5200億歐元,其中3%的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比達60%。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遭遇的重大氣象災害導致近700人死亡,創10年來新高。
非盟農業、農村發展、藍色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委員若澤法·薩科表示,氣候變化加劇導致各種災害頻發,給非洲經濟、生態和社會系統造成破壞,嚴重阻礙地區發展。到2030年,如不采取適當應對措施,非洲將有多達1.18億極端貧困人口。到2050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地區國家國內生產總值損失3%,對氣候適應和復原力提出嚴峻挑戰。
提高氣候適應能力
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和復雜性要求各方迅速采取行動。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漢斯—奧托·波特納強調:“氣候變化是對人類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脅。人類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地球上沒有任何地區可以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必須協同應對,不能錯過稍縱即逝的機會。”
報告顯示,隨著公眾和政府部門對于氣候影響和風險的認識不斷提高,至少170個國家、地區和眾多城市已經將適應方案納入氣候政策和政府規劃。比如,歐盟聯合研究中心正在加大各成員國基礎氣象、經濟數據收集能力,針對農業、能源等具體行業提供災害預警、應對建議,減少熱浪、寒潮、洪水等造成的損失。
城市是氣候變化風險影響的關注熱點。當前,全球城市化率超過55%,預計到2050年將進一步達到68%。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德布拉·羅伯茨認為,城市化進程推進與氣候變化將帶來復合風險,尤其是對于規劃不善、貧困和失業率較高、缺乏基本服務的城市而言,氣候變化將帶來更多挑戰。同時,城市建設也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機遇,通過發展
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供應、可持續交通等,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可以助力建設更為包容和公平的社會。中心城市可以通過資金、商品的流動帶動周邊的郊區與農村地區,使其擁有更強的氣候適應能力。
古特雷斯提出,要力爭實現1.5攝氏度以內的升溫控制目標,需要加快淘汰煤炭等化石燃料;實施公正和可持續的能源轉型;增加氣候融資;實現航運、航空、鋼鐵和水泥等主要行業的脫碳等。他還敦促建立全新的、簡化的資格審查制度,并增加適應性和復原力的投資。古特雷斯強調,發達國家必須兌現2022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承諾。國際社會不能在全球經濟脫碳化方面“踩剎車”,而是要“把油門踩到底,邁向可再生能源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