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將持續產生碳排放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系主任張強解釋,火電廠、鋼鐵廠、水泥廠平均壽命在40年左右,過去建設的和正在建設的基礎設施,在未來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這種情況稱為“鎖定效應”。
報告指出,火電、鋼鐵、水泥和陸地交通運輸均是支撐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和部門,近30年發展迅速。全球主要能源基礎設施碳排放總體呈增長趨勢,2020年全球火電、鋼鐵、水泥和陸地交通運輸部門共排放二氧化碳241億噸,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0%。受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拉動,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國家貢獻了全球大部分新建產能,碳排放增速較快,成為上述主要能源基礎設施碳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報告預測,如果全球主要化石能源基礎設施持續擴張,持續新建基礎設施的碳鎖定效應將對低碳轉型帶來巨大挑戰,而碳鎖定效應并非一成不變,通過縮短能源基礎設施服役年限、降低產能利用率等措施可減少其碳鎖定排放。
必須扭轉建設和投資慣性
報告指出,全球已建成的基礎設施在未來幾十年會面臨嚴峻的轉型挑戰。
全球火電行業碳排放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75億噸增長到2020年的132億噸,雖然燃煤電廠的碳排放在下降,但依然是當前排放的主體。
2020年,全球鋼鐵行業直接碳排量是1990年的排放量將近3倍。“鋼鐵碳排放主要來自長流程工序。”張強告訴記者,發展中國家鋼鐵生產的大規模擴張,是主要驅動因素。
水泥行業和鋼鐵行業的碳排放量增長情況相似;機動車碳排放量在過去30年間增長了75%,目前,發達國家的機動車碳排放量占主導地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過去30年間,火電、鋼鐵、水泥行業碳排放分別增長了78%、53%、154%。
張強指出,減排壓力很大。目前,全球主要化石能源基礎設施總體還在擴張階段。如果不扭轉建設和投資慣性,同時又要達到全球凈零排放目標,新興發展中國家新建的化石能源基礎設施會面臨大規模提前退役局面,造成巨額的資本擱淺風險。
在此基礎上,報告為全球能源設施
綠色轉型提出了4點建議:一是需扭轉高碳能源基礎設施投資慣性,避免新的高碳增長帶來的長期碳鎖定效應,同時降低資產擱淺風險;二是加速能源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和有序淘汰,提升技術和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三是加大新興低碳技術研發力度,推進氫能煉鋼、
碳捕集與封存等減排技術的示范和產業化應用;四是抓住后疫情時代
綠色復蘇的發展機遇,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汽車等
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強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構建全球零碳能源體系。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关注碳学会微信公众号
免费学习碳交易
业内大咖答疑解惑
安装易碳家APP
碳K线、工具、资讯
专业人士的必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