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高度:我國濕地保護修復列入國家戰略
面對氣候變化與濕地保護修復的多重因素作用,人類也并非束手無策。
英國的萊茵河治理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路和對策。上個世紀80年代,面對萊茵河污染和生態破壞,英國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主張“恢復生命之河”的概念,恢復河流空間,減少洪災,保護水資源,恢復生物多樣性,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在上個世紀末期,我國曾遭遇長江全流域的洪澇災害。災后,中國也提出了災后重建的“32字方針”: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湖。
雷光春說:“通過借鑒‘生命之河’的理念,實施中國解決流域退化的‘中國方案’,這是一個經典
案例。如今《長江保護法》已經正式實施,這在20年前是被認為非常困難的。這也說明我國對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不斷地推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擴大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黨的十九大又提出“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特別是2016年出臺的《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把濕地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扶貧作為各級政府的剛性任務和考核指標,將濕地保護納入國家級戰略當中。
“面對目前的挑戰,我們需要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濕地保護修復應當被納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戰略中去。”雷光春最后建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