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 策。根據省委、省政府總體部署,為統籌推進我省
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動我省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堅持系統布局、前瞻引領、重點突破、融合轉化,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先發優勢,統籌考慮 經濟發展、能源安全、
碳排放、居民生活,系統分析能源消費總量、
碳排放總量、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四個指標,聚焦綠色低 碳循環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科研攻關機制,構建市場導向的 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和產業迭代升級,搶占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高質量引領支撐我省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初步構建我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大幅提 升我省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減污降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搶占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高質量支撐 我省如期實現碳達峰。
--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瞄準世界前沿,強化低碳、零 碳、負碳技術攻關,在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
碳捕集利用與 封存(以下簡稱"
CCUS")、生態
碳匯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項以上。
--高端
平臺體系基本建成。聚焦綠色低碳、減污降碳和碳 負排放技術研究方向,建設省級創新載體10家,爭創國家科技 創新基地2家,積極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技術創新聯合體,初步建成國內領先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集聚區。
--創新人才團隊競相匯聚。力爭引進 30 名以上綠色低碳技術相關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青年科學家,培育和引進 50 名 以上創新型企業家和20個以上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打造一批 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的專業人才團隊。
--創新創業生態良性發展。建設 10 家左右以"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區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主題的省級可持續 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 10 家左右綠色低碳高新區,新增綠色低碳技術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 50 家。到2030年,著眼碳中和戰略目標,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及產 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CCUS、生態碳匯等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搶占碳中和技術制高點,高質量支撐我省實現碳中和。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基礎前沿研究工程。
1、加強基礎前沿創新引領。圍繞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 CCUS 等領域,重點開展新一代太陽能電池、電化學儲能、催化 制氫、直接空氣 CO2捕集、化學鏈載體材料、CO2分子斷鍵與重構、生物直接轉化 CO2等方向機制、方法研究。到2025年,力爭實現 4 項以上基礎前沿重大創新。
2、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協同創新。聚焦低碳、零碳、負碳關 鍵技術需求,促進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 等交叉融合,通過協同創新重點推進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儲能、多 能互補智慧能源系統、CO2捕集利用協同污染物治理等研究。到2025年,力爭取得 4 項以上原創性成果。
(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工程。
3、推進零碳電力技術創新。圍繞能源供給轉型和脫碳降碳 需求,重點突破火電機組提效降碳、太陽能、風力、生物質與海洋能發電、規模化儲能、先進輸配電等關鍵技術,支持"風光倍 增"工程和"千萬光伏"計劃實施,推動構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源網荷儲"一體化電力系統。到 2025 年,力爭度電 CO2 排放下降 5%,實現百 MW 級電化學儲能技術應用。
4、推動零碳非電能源技術發展。圍繞非電能源綠色發展重大需求,重點研發可再生能源制氫、高壓氣態和液態儲氫、氫燃 氣輪機、氫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促進形成氫能產業鏈,推動氫能、生物質能等非電用能替代。到2025年,力爭建成單套液化能力≥5 t/d 氫液化系統,完成 MW 級摻氫工業燃氣輪機樣機制造,實現百 kW 級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長期運行。
5、推進零碳流程重塑。圍繞化工、紡織、建材、鋼鐵、石 化、造紙、化纖等高碳行業減污降碳需求,著力強化低碳燃料與 原料替代、過程智能調控、余熱余能高效利用等研究,持續挖掘
節能減排潛力,加快推進行業綠色轉型。到2025年,基于基礎 材料升級、過程工藝革新、能量梯級回收和資源循環利用等,突破一批流程再造關鍵技術。
6、低碳技術集成與優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 生活等領域需求,通過多技術單元集成與優化,著力發展裝配式 建筑、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綜合能源、
碳標簽認證等 關鍵技術,協同發展非 CO2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推進全社會節能 減排。
7、超前部署 CCUS 技術。聚焦碳捕集與利用,加快研發碳 捕集先進材料、專用大型 CO2分離與換熱裝備、CO2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煙氣 CO2捕集、CO2礦化及微藻利用技術,部署直接空氣 CO2捕集等負排放技術。到2025年,力爭實現 CO2 捕集率≥90%,CO2轉化利用率≥90%,碳捕集能耗下降 35%以上。
8、系統部署生態碳匯技術。研究海洋、森林、濕地、農業、漁業等生態碳匯的關鍵影響因素和演化規律,重點開展海洋藍碳、森林綠碳、生態保護與修復等穩碳增匯技術攻關,建立生態 碳儲量核算、碳匯能力提升潛力評估等方法,挖掘生態系統碳匯 潛力。
(三)實施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工程。
9、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圍繞能源、工業、建筑、交通、 農業、居民生活等領域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推廣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利用先進技術,積極推動儲能、氫能、能源互聯 網等技術迭代應用,加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占比,為構 建零碳綠色能源體系提供重要保障。
10、加速低碳先進技術轉化。以高碳行業減污降碳需求為導 向,引進消化國內外先進低碳技術,轉化應用電能替代、氫基工 業、水泥產品重構、裝配式建筑等一批變革性技術,促進重點行 業綠色轉型升級。
11、CCUS 技術轉化應用。積極推動火電機組十萬噸級 CO2 捕集與利用技術應用示范,通過工程放大和技術迭代,降低碳捕 集成本。在建材、化工、水泥、鋼鐵等行業進行 CO2捕集利用技 術轉化應用。在沿海地區開展 CO2 源匯匹配研究,進行 CO2 離岸封存工程示范。
(四)實施創新平臺能級提升工程。
12、強化基礎前沿創新平臺。聚焦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 CCUS 等碳中和關鍵技術領域,以太陽能利用、氫能利用、先進 儲能、CCUS 等清潔低碳技術為主攻方向,整合優勢單位組建省 實驗室;加強能源清潔利用、含氟溫室氣體替代及控制處理等國 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科院寧波 材料所等優勢單位爭創國家級創新基地。新建一批以基礎研究和 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各類省級創新載體。建設 一批體制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的新型研發機構,著力提升低碳 前沿技術研究戰略力量。
13、構建技術應用轉化平臺。聚焦太陽能利用、氫能和智慧 綜合能源供應等先進技術,融合能源、環境、材料、系統控制和 信息技術等多學科力量,支持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海 洋大學、浙江農林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寧 波材料所、浙能集團等優勢單位創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 內優勢單位牽頭,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創建省技術創新中 心,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開展關鍵技術協同攻關。
14、健全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加強嘉興秀洲光伏、長興新能 源等低碳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 結合自身優勢創建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力爭實現綠色低碳 領域全覆蓋。圍繞綠色低碳技術加大專業孵化器建設力度,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孵化體系。
(五)實施創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
15、培育企業創新能力。支持綠色低碳技術領域"鳳凰""雄鷹""雛鷹"和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 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頭部企業集成產業鏈上下游企 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組建任務型、體系化的創新聯 合體、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開展協同創新。
16、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圈。統籌規劃全省綠色低碳技術領域 高新技術園區空間布局、功能定位,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領域頭部 企業開放各類創新資源,引導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支持大中小企業通過服務外包、合同研發、訂單生產等合作方式開 展專業化協作配套,構建創新生態圈。
(六)實施高端人才團隊引育工程。
17、加快領軍型人才引育。結合"鯤鵬行動"等重大引才引 智工程的實施,積極引進培育一批能推動和引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的頂尖人才和領軍人才及團隊,重點支持"領域專精、層次高端、梯隊有序"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提供高端人才保障。
18、加強技術轉化人才培養。聚焦碳達峰碳中和技術需求,堅持市場導向,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培養復合型綠色低碳人才, 加大科技轉化和技術服務人才培養,構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位一體的人才流動機制。
(七)實施可持續發展示范引領工程。
19、推進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建設。以"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區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主題,創建 10 家左右省級 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加快推進德清縣、新昌縣等已建省級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綠色低碳升級。
20、引領高新區綠色低碳發展。引導高新區通過完善可持續 發展政策制度,搭建核心技術攻關交流平臺,健全綠色產業金融 體系,支撐低碳產業跨越式發展。培育 10 家左右具有全國影響 力的綠色發展示范高新區,打造區域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發展樣板。
(八)實施低碳技術開放合作工程。
21、推動國內外科技合作。聚焦氫能、儲能、CCUS 等領域,加強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實施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 目,依托省內高能級研發平臺建設國際合作基地、聯合實驗室等 載體。大力引進大院名校共建低碳領域高端創新載體。
22、融入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鼓勵長三角地區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和企業進行科技交流,支持區域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合 作,積極推動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建設,促進長三 角綠色低碳技術發展。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省委科技強省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 加強省級部門和各市、縣(市、區)政府的工作協調。組建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戰略指導
專家委員會,為組織實施行動方 案提供咨詢和建議。按照"一盤棋"要求,充分銜接國家戰略規 劃,積極融入國家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創新體系。
(二)創新管理機制。
深入實施"雙尖雙領"科技計劃,深 化科技體制改革,系統謀劃我省低碳技術科研攻關體系,推動項 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采用擇優委托、賽馬制、揭 榜掛帥等方式,簽訂"軍令狀",探索建立適應顛覆式創新的研發組織模式。
(三)鼓勵多元投入。
各級政府要加大綠色低碳技術財政科 技投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基金引導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 與綠色低碳技術研發,進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 技投融資體系。
(四)強化評估監測。
加強任務分解,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安排,根據綠色低碳技術發展特點,結合組織實施效果、技術發 展新動向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政策研究, 迭代完善技術攻關清單。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