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重要嗎?
那么,碳排放權重要嗎?
重要。
有多重要?
碳排放=發展權!
你說重不重要?
按照經典工業化理論來衡量工業化發展水平。
在工業化發展的早期和中期,會有大量高耗能產業的隨同發展。
因此,這一時期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增長速度非常快。
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深入,到了工業化后期或后工業化發展階段,在高耗能產業逐漸飽和的情況下,這一時期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增長將進入低速增長狀態。
在工業,特別是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張之下,中國在1978年的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43.9%,2014年仍有35.9%。
與德國、日本相比,中國工業化率高出5到10個百分點。
從歷史上看,韓國的工業化率在1995年達到41.9%的峰值,美國的工業化率在1955年達到39.1%的峰值,日本的工業化率在1973年達到36.6%的峰值。
2015年,中國粗鋼總產量為8.04億噸,是日本、印度、美國、俄羅斯鋼鐵總產量的兩倍多。
高能耗產業的規模擴張雖然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拉動能源需求增長的重要動力,但也是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加大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的一種,它會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在未來,由氣溫上升引起的各種極端事件將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
例如,5攝氏度的氣溫上升,熱浪天的天數在長江中下游每年將增加100天,南方的洪水和北方的干旱的趨勢將變得越來越嚴重。
更重要的是在糧食方面。
倘若任由溫度升高,根據氣候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學模型預測,2050年后糧食產量將繼續因干旱而下降,2100年將減少9%。
如果中國沒有農業灌溉的支持,氣溫將上升1.5到3.0攝氏度,糧食平均產量將下降28%。
考慮到更多的因素,情況將比預期的更嚴重。
在中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
人類從輕紡工業起步,進入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時代,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在未來,還會進入一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時期,這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而且還可以改善生活環境,增加人均收入。
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政府就開始調控國內的經濟結構。
特別是2010年以后,第二產業急劇下降,第三產業逐步上升,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
可以說,通過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產能,發展
低碳環保技術,是推動產業升級的最佳途徑。
這也是為啥中國清楚地知道,西方國家所謂的“環保”話題是一個“陽謀”的情況下,中國還承諾到2030年達到碳高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還與中國當下的能源現狀有很大的關系。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僅在2019年一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煤炭產量不僅超過世界煤炭總產量的47%,而且煤炭方面的消費量在世界的占比更是高達52%。
并且,當年全球煤炭產量最大的5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就占據了其中的30席。而煤炭由于自身的熱值優勢,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這意味著如果想要向綠色低碳轉型,將會面臨不小的挑戰。
但是,雖然挑戰巨大,未來煤炭行業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加速轉型的方向是明確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其效果也是顯著的。
在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是57.7%,與2012年相比已經降低了10.8個百分點。
2016年以來,累計退出的煤炭過剩產能就超過了8億噸,而僅僅是在2017年淘汰停建緩建的煤電產能就高達6500萬千瓦。
同時,我國也一直在積極尋找可替代能源。
就比如說在
新能源方面,“十三五”期間,我國
新能源裝機容量年均增長約6000萬千瓦,到2019年底,我國新能源裝機容量將達到4.14億千瓦,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63%。
其中,風力發電2.1億千瓦,光伏發電2.04億千瓦,新能源發電6300億千瓦,共占總發電量的8.6%。
可以說,中國承諾2030年左右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并非完全出于被動。
是因時所需,順勢而為的。
不僅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履行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西方本想給我們挖個坑,卻不想是徒做嫁衣,反被中國改寫世界格局。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探索平衡經濟發展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實踐探索中更加容易被其它發展中國家所參考、借鑒。
具體而言,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與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協同,不僅能夠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雙邊或多邊技術合作和經濟合作,而且能夠加強彼此間的基礎建設、能源與環境、氣候等方面的交流。
在讓更多的國際社會成員了解我國低碳建設的同時,以中國為榜樣,參與到未來共同的更大范圍內的環保建設當中來。
這比之某些國家似是而非的“環保”要來得更實在妥帖的多。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