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和碳綜合目標,2030-2060年這30年的任務是最重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毅鍇表示,歐美國家實現碳達峰、碳綜合一般要用50-70年,中國提出的目標是2030年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綜合,目前已經有部分省市實現了碳達峰,全國應該能夠在十四五規劃末期實現碳達峰,從碳達峰到碳綜合的這30年,是最應該關注的。
3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與施耐德電氣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同時啟動了第二季“
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李毅鍇在簽約和啟動儀式上做出上述分析。
李毅鍇進一步表示,工信部重點在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方面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掃清障礙、營造氛圍。工信部在2020年3月公布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這份方案提出要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中小企業,助力中小企業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可持續發展。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表示,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將搭建一個共創共贏的
平臺,幫助創新型企業基于真實的客戶需求開發可復制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帶動整個生態圈的良性發展。
“充分利用綠色智能制造生態圈,賦能中小企業開發高可適用性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以創新IT技術激發工業場景潛能,共同推動中國工業的高效與可持續發展。”龐邢健表示。
龐邢健介紹,2021年第二季創贏計劃精選出多個挑戰性和普遍性并存的工業場景,包括水泥行業關鍵設備預測性維護,食品飲料行業關鍵設備預測性維護,電廠人員主動安全管理平臺,休閑食品行業智慧工廠解決方案,數字化料場斗輪堆取料機無人化控制系統,數字化
碳管理等。以食品飲料行業場景為例,該需求要求對影響產線穩定運行的少數關鍵設備,如殺菌機、灌裝機、冷凍機等,進行健康狀況評估和早期預警,找出設備潛在的異常,進行預測性維護,幫助企業尋找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
疫情之后,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成為關注問題。
李毅鍇表示,制造業的問題不全在制造業本身,是體系和生態的問題;好的工業生態應該兼具共性與個性,既有合作也有分工,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是共生共長的,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縱向產業集群,共同應對供應鏈風險,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龐邢健表示,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還需要更好地融入到供應鏈,工業場景的細分和深入十分必要,并最終要實現商業化和產品化。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