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背景下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由于溫室氣體的增加,全球變暖以及氣候變化的進程加快,現(xiàn)階段全球自然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三大特征:一是極端高溫天氣增多,二是全球平均海平面呈上升趨勢,三是極端降水/極端干旱的強度或頻次增多。分區(qū)域來看,氣候變化在各地區(qū)影響不同,對欠發(fā)達國家影響更大;就我國而言,氣候變暖趨勢持續(xù),極端高溫天氣增多,平均降水量呈增長態(tài)勢且極端降水事件增多,并且具有海平面上升、風速減弱、日照時數減少等特點。
經濟影響:極端天氣短期沖擊經濟,加快部署三大應對舉措。近二十年來,我國在2006 年、2008 年、2010 年、2016 年、2021 年及2022 年遭遇較重的干旱、雪災、暴雨洪澇等極端氣候災害。各類氣象災害對經濟造成的直接損失占當年GDP 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對我國投資、消費、物價等方面產生影響。投資方面,極端氣候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有所沖擊,但災后重建及基礎設施完善又提振了投資增速。消費方面,極端天氣在短期內沖擊居民消費,但在部分受災嚴重的年份影響并不十分顯著,必選消費在災害沖擊下具有一定韌性。物價方面,氣象災害在短期內對物價存在影響作用,但影響在中長期內式微。應對極端天氣可從三個方面發(fā)力:一,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的能力,二,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建設,三,做好應急物資的保障建設。
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受氣候多方面影響,水利和種業(yè)是應對關鍵。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包括有效性、可獲得性、利用效率和穩(wěn)定性,這意味著氣候變化除了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之外,還會對糧食的品質、種植成本、存儲和運輸等方面產生影響。分不同糧食作物來看,2000 年以來三大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均呈現(xiàn)波動上升的態(tài)勢,2007 年我國多地出現(xiàn)高溫干旱天氣,玉米單產下滑3%,小麥單產小幅增加,水稻單產則上升2.4%,2010 年和2016 年出現(xiàn)多雨天氣時,小麥單產變化不大,水稻單產小幅下降,玉米單產則分別升高3.6%和1.4%。為減少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生產的負面影響,水利工程重要性凸顯,未來繼續(xù)增加灌溉面積的同時,還將加強農田水利基建的修復和維護工作;糧食作物品種的適應性仍需提升,后續(xù)有望在育種方面加強研發(fā)投入,增強作物耐高溫、耐干旱、耐澇漬、耐低溫、抗病蟲害等能力。
能源安全:氣候變化或加深供需矛盾,需平衡減緩與適應的目標。從供給端來看,可再生能源供給在極端氣象災害中易受沖擊,且極端氣象災害也會對能源傳輸環(huán)節(jié)造成影響。從需求端來看,用電需求受氣溫變化的影響較大,氣候趨于極端化或對電力系統(tǒng)的負荷能力構成挑戰(zhàn)。隨著極端天氣頻發(fā),傳統(tǒng)化石能源短期內應急的重要性上升,中長期
清潔能源占比提升的趨勢難逆。保障能源供應方面可以通過提升儲能對
新能源消納的支撐作用、加快發(fā)展分布式能源、提升電網“危機調度”的能力。用電端加大
綠色消費支持力度、建設發(fā)展智能電網。此外,極端天氣頻發(fā)可能會加大對省間余缺互濟、電力跨區(qū)調度的需求。
風險提示:全球變暖進程超預期,極端氣象災害超預期增多。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