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省提供能源密集型產品讓部分地區無形中為外省承擔了部分
碳排放,進而在
碳排放空間分配及經濟效益上均處于劣勢地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認為,達峰行動應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國家層面,需加強統籌協調,提出不同區域分階段達峰路線圖,明確各地達峰時限和重點任務。以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為契機,各省區市也要結合自身發展特點,統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等調整,促進低碳生產,打造零碳排放示范工程。
連日來,各省區市陸續公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1年重點工作。記者梳理發現,“
碳減排”“碳達峰”成為高頻熱詞,多地紛紛提出時間表、路線圖。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在發展階段、經濟實力、資源稟賦等方面有著較大差異,各地制定的達峰目標、推進計劃及措施也多有不同。在此背景下,省際間的“碳不公平”現象開始引發行業關注。“諸如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化石能源生產較為集中或自身產業結構偏向重化工業,在為外省提供大量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同時,自身碳排放也在顯著增加。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地區相當于承擔了外省的部分排放量。”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龐軍說。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