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一直在行動
9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相關問題時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動
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認真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化學品等領域國際環境條約義務,取得顯著成效。
汪文斌介紹,截至2019年底,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已超額完成2030年森林
碳匯目標。中國通過切實行動為全球氣候環境治理持續作出積極貢獻。
2016年11月,中國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從低碳引領能源革命、打造低碳產業體系、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加快區域低碳發展、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強低碳科技創新、強化基礎能力支撐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方案》明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碳匯能力顯著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低碳
試點示范不斷深化,公眾低碳意識明顯提升。
去年11月27日,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于減排52.6億噸二氧化碳。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這個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提前達到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他還表示,“十四五”期間,繼續采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穩妥地支持和鼓勵部分地方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展達峰行動,制定明確的達峰目標、路線圖和落實方案。繼續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作為一個指標。
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將既給中國未來發展帶來很大壓力,但也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技術創新是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核心手段,也是中國建立可持續能源體系的關鍵。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也將成為推動能源等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當前,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下,我國要積極適應國際形勢發展,將減緩氣候變化對策納入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之中,促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