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我國向國際社會做出“碳達峰”“
碳中和”國際承諾,加快能源轉型成為社會熱點。以此為主題的
論壇、
會議、線上活動豐富活躍,能源電力、社會科學和氣候應對等各領域
專家密集發聲。他們的觀點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
新能源,要大力實施能源清潔替代,停止發展煤炭和煤電”(以下筆者稱之為“兩要一停”觀點)。筆者認為“兩要”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而“一停”的觀點對我國能源轉型是誤導性的、有害的。
“兩要一停”的觀點是一種“零和博弈”思維,忽視了我國能源電力領域發展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從常識看,核能、石油、天然氣、煤炭、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各種能源,品質有高有低,轉化過程有差異,其在經濟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即品質不同,轉化不同,應用不同)。在1980年,我國現代能源領域奠基人吳仲華院士就提出評價能源品質的維度:能流密度、開發能源的投資、能源供應的連續性和儲存的可能性、運輸費用和損耗、污染問題、儲藏量和可再生性。吳院士提出,各種不同品質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對口供應,做到各得其所。
吳院士沒有過分強調某一類、某一種能源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各類能源按照品用對口、物盡其用的原則。各類能源之間既有替代關系,也有備份關系(參考先思錄《將“能源替代”上升為“能源備份”國家戰略》)和協同關系(如大規模風光發電發展,需要靈活性調節電源之間就是協同關系),形成一個系統完備、高效實用、安全可靠的能源體系。到現在,吳院士的觀點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在回歸科學,回歸常識方面。
當前在討論“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一些專家總是孤立地、片面地過分強調某一兩類能源的重要性,缺乏系統的觀念,很少將能源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看不到不同品質能源之間的替代、備份和協同關系,樹立一種特立獨行的能源領域的鮮明個性。先思錄在《看清能源電力界的FOTU現象》一文中對此有深入分析。回顧人類從柴薪到煤炭,再到油氣的能源發展史,沒有哪一種能源可以實現完全替代其他能源,多類能源而是處于一種動態均衡的共同發展之中,品用對口、物盡其用。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很多領域,如農作物領域。小麥、稻米、高粱、大豆等,盡管營養價值有差異,但是這些農作物的生長需要的維度、光照、水分、土壤等條件不同。硬要嫁接移植,效果一定不會理想,著名的“橘枳之變”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些農作物有人吃的糧食、有牲畜吃的飼料,即使是人吃的糧食,也會因為人們的收入不同、理念不同,對糧食品質的要求也不同。能源發展也是需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經濟成本、技術可行、轉化效率、
綠色低碳多個因素,敬畏常識,實事求是。
筆者認為,我國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不能通過“清算煤炭”實現,不能停止發展煤炭和煤電產業,而是要加大投入,下大力氣提升煤炭和煤電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綠色生產能力,大力提高煤炭和煤電產業的發展質量。現在和未來一個時期,新能源都會是投資熱點,市場規律和經濟規律能夠在資源匹配中起到更大作用,而此時的煤炭和煤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更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戰略引導,避免出現“資本不愛,政府不理”的現象。
中國能源轉型需要更加重視煤炭和煤電發展。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協同發展才是我國能源轉型的正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