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風險指南》政策建議
我國作為全球綠色金融領域的重要力量,對氣候環境問題及其對金融體系影響的研究也已提上日程。《指南》的推出不僅對我國應對氣候環境問題提供了借鑒,也對國內金融機構和金融管理部門有效應對氣候環境風險提出新的要求。要有效防范和應對氣候環境風險,更好發揮我國在全球氣候環境金融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問題:
第一,正確看待氣候環境風險對國內金融體系的影響。氣候環境問題作為中長期問題,對全球金融體系穩定和金融風險的外溢性影響正日益顯現。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已將氣候環境問題納入可持續金融領域長期關注的焦點,《指南》作為引導金融機構重視氣候環境風險由“自發”向“自覺”轉變的重要標志,體現了發達經濟體對氣候環境問題的認識正在由社會責任等宏觀層面延伸到經濟金融穩定和經濟利益等微觀層面。盡管我國對氣候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但受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客觀因素制約,現階段不宜脫離國情制定過高的氣候環境目標任務,而應將政策著力點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優路徑設定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上,通過引導金融機構積極主動地將更多資金配置到綠色低碳資產和氣候環境友好型領域,從源頭降低氣候環境風險發生的概率,減少因氣候變化引發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對國內金融體系的沖擊。
第二,探索將氣候環境因素納入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管理分析框架。從國際看,盡管氣候金融和氣候環境風險議題出現時間更早,但目前國際上對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給予了更多關注,在定義和業務范圍上,氣候金融、氣候環境風險相關議題均涵蓋在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框架下,《指南》將氣候風險與環境風險納入同一管理框架也體現了這一原則。從國內看,作為綠色金融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中國率先從國家層面對綠色金融定義予以明確,涵蓋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三大類經濟活動,氣候環境問題早已納入中國綠色金融關注的范疇。因而,中國參與氣候環境領域國際合作與對話、加強部門協調與配合,最佳模式是將氣候環境問題納入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框架,盡快達成部門共識并形成合力,向國際發出中國重視綠色發展、關注氣候環境問題的共同聲音,爭取更大的國際利益。
第三,盡快建立金融業應對氣候環境風險跨部門
專家團隊和工作機制。根據職責分工,加快建立由金融管理部門牽頭、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參與的氣候環境金融應對
專家組,重點圍繞全球氣候環境對金融業影響的最新進展、氣候環境風險狀況、金融管理部門應對氣候環境風險職責分工與策略等問題,進行密切跟蹤和深入研究,及時組織國內金融機構對《指南》等有關氣候環境管理規則、重要金融監管文件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同時,積極參與氣候環境領域相關問題的國際合作,加強與國際監管機構和主要中央銀行就氣候環境風險進行對話,加快推進氣候環境風險向金融體系傳導機制和路徑等問題的聯合研究,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議。
第四,積極參與氣候環境金融領域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對氣候環境問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各國對氣候金融、環境金融、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也在加快推進中。《指南》的實施也依托于ESG和氣候環境信息披露兩項重要標準,相關標準確保了銀行在制定業務發展戰略時,將環境風險因素納入ESG管理框架,通過加強氣候環境相關風險的披露,提高銀行應對此類風險的透明度。中國在推動金融業防范和應對氣候環境風險過程中,也須重視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發揮好標準的國際通用語言作用,在服務國內金融機構、有效降低整個綠色金融體系風險的同時,積極與國際主流標準對標,不斷提高國內綠色資產的流動性和吸引力。此外,應充分發揮中國在全球綠色金融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優勢,將氣候環境金融相關標準納入綠色金融標準框架統籌考慮和推進,避免出現國內多個部門重復制定相關標準和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更好地服務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和氣候環境國際承諾。
第五,引導金融機構和投資人自覺關注并有效應對氣候環境相關風險。防范和應對氣候環境風險對金融系統的沖擊,需要科學界定好金融機構與金融管理部門的職責定位。金融機構應盡快承擔防范和應對氣候環境相關風險的主體責任,積極學習包括《指南》在內的全球氣候環境金融領域最新監管規則,加快創新氣候環境風險情景分析模型和壓力測試量化工具,在系統建設、數據提取和積累、風險評估模型開發、分析和成果運用、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優化信貸業務流程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完善自身環境信息披露,建立更具包容性、前瞻性的環境氣候信息披露框架,提升自身氣候環境風險防范應對能力。此外,金融管理部門也應加快研究完善審慎監管框架,探索將氣候環境因素納入審慎監管的可行性,為金融機構提供前瞻性環境風險應對管理方法,構建金融機構防范氣候環境風險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國內監管標準與國際監管標準的接軌。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管曉明,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文婷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