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布全國首份應對氣候變化需求清單
“節能”、“低碳”,是不少城市應對氣候變化中頻繁出現的兩個詞。“十三五”期間,四川降碳控溫成效顯著,尤其是成都,自2017年獲批國家低碳
試點城市以來,始終圍繞構建
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
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初步構建起
綠色低碳產業、能源、城市、
碳匯、消費和制度,“碳惠天府”碳普惠機制全面啟動。同時,四川還獲批成為全國非
試點地區第一家擁有國家備案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構的省份,
碳市場能力建設參與人數超1萬人次,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累計成交1400萬噸。林草碳匯加快開發,大熊貓碳匯專項基金成立運行,川西南林業碳匯模式多重效益顯現,實施大型活動
碳中和,建成龍泉山城市公園
碳中和林,發行軌道交通、錦江綠道建設債券,上線綠色金融超市——“綠蓉融”。
“十四五”期間,四川又將如何加強氣候風險管理,防范“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在向柳看來,有兩個關鍵詞值得關注,一個是“減緩”,通過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治本”。向柳透露,在第八個全國低碳日到來之際,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將向社會公開發布全國首份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雙創”需求清單——《四川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創新創造需求清單》,立足四川省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達峰既定戰略目標,從全球氣候變化本地化影響與風險、城市和行業二氧化
碳排放達峰、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協同管控、脆弱領域和區域氣候變化適應、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支撐五個方面,提出30條創新創造需求。其中,就包括建立“窗含西嶺千秋雪”冰川直播平臺、研究老齡化進程中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建設光伏社區和村莊、創新甲烷回收利用協同技術體系和商業模式、研發四川盆地和安寧河谷熱浪預警預測模型、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搭建溫室氣體清單智慧生成平臺、建立
低碳生活一體化服務平臺等亮點需求。
另一個關鍵詞則是“適應”。向柳說,全球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應該要為未來氣候變化作準備。”在向柳看來,不管是新加坡樟宜機場的高于平均海平面一定高度的設計,還是各地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包括成都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科學規劃綠色低碳的城市空間體系、鼓勵低碳的生活方式都是有力的嘗試。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