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遠東二中的張力老師沒有想過,自己會與氣候變化教育聯系在一起,直到參加了2018年7月中國氣候變化教育項目的一次教師培訓。培訓的內容讓他對氣候變化教育開始產生了興趣,并決定成為一名氣候變化教育者,將氣候變化教育帶到自己所在的學校。
在這次培訓中,張力特別關注到“食物里程”的概念。“食物里程”指的是食物被消費的地方與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食物里程”越高,表示食物的運送過程越長,用于食物包裝與保存的材料、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而生的廢氣越多,環境負擔也越重,對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就越大。
“普通食物名字孕育的陌生概念會讓孩子們產生興趣。”張力的初衷是培養學生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他認為,通過傳播食物里程這個概念來開展氣候教育變化教育,學生會樂于接受。
在張力的帶領下,學生們開展了相關實踐活動,食物里程和氣候變化相關知識都被融入到演講、小組討論和游戲等教學形式中。
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固定量的、標有
碳排放量數值的
虛擬貨幣,用于準備購買一頓“晚餐”的食材。根據食物里程概念,如果購買非當地產的食物,就需要更多的
虛擬貨幣,因為其
碳排放量大。
學生們還開展了農貿市場調研,以了解食物的產地。 他們自主設計問卷,對常見食物做食物里程的調研,通過為家庭做一頓飯,計算這頓飯所消耗的食物里程。
雖然食物里程沒有標準的計算方式,學生們的計算也未必精準,但張力對于活動的效果很滿意。最初,學生們雖然清楚氣候變化會對人類未來的生活有影響,但對自己能為氣候變化所做的貢獻知之甚少。通過活動,學生們了解到應對氣候變化可以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一餐一食開始,盡量考慮本地化、近距離的食物:“原來減碳可以從自己入口的食物開始。我會讓爸爸媽媽購買當地應季的食物。”
學校是教育的重要
平臺。要想影響學生,塑造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未來人才,首先要影響許許多多像張力這樣的教師。2012年,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在德國糧惠世界的資助下,開始實施中國氣候變化教育項目。項目3年為—個周期,截至2018年12月,已經開展兩期。6年時間里,項目通過教材開發、教師培訓等活動,讓教師了解氣候變化,啟發思考,激發興趣,推動氣候變化教育進課堂。國內20個城市、約千名教師、10萬名學生以及20家地方民間組織直接或間接地從這個項目中受益。
誠然,現階段,氣候變化教育還存在不足。比如教材建設發展較慢,一些教材未能針對受教育者的特征編排合適的內容,缺乏新思維和新理論,缺乏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活動,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等。
但可喜的是,我國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號角和中國政府對于氣候變化的積極應對態度,讓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和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教育工作,并不斷投入其中。氣候變化教育活動也得到學生和家長的更多關注。
“氣候變化教育是良心教育,是責任教育,是愛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張力說,關于食物里程的故事也許僅僅是一個開始。其他主題的氣候變化教育工作,對于他而言依舊充滿挑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