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馬德里氣候大會期間,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國環境署及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攜手將報告雙語版帶到了聯合國馬德里氣候大會現場,并在多場活動分享報告內容。
何建坤教授重點介紹了中國的經驗:“以京津冀地區為例,2013-2017年,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了39.6%,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碳強度則分別下降了28%、24%和15%。在行業層面,從2006年到2018年間,電力行業每年減少約10億噸二氧化
碳排放。協同減排措施使得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6年的51%下降到2016年的9.7%。”
氣候和清潔空氣聯盟區域評定與科學事務官員內森·博格福德·帕內爾分享了環境與氣候協同治理的國際經驗,他指出:“我們目前正處在一條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環境挑戰。為此,我們需要針對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進行協同治理,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內森認為:“盡管世界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越來越多的經驗證明,國家通過評估協同治理帶來多重效益,以此制定并實施相關政策,適用于所有國家。我們建議各國政府應當加強對協同政策的研究,并且加強國際范圍和區域范圍內的合作和經驗共享,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政策,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發表了題為“低碳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主旨演講,簡要回顧了十九大以來經濟高質量發展、低碳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基本內涵和總體要求,建議應從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個基本視角,聚焦規劃與目標、政策與行動及制度與體系三個重點領域,通過“識別-評價-協同-創新”四個主要環節,研究提出以低碳發展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十四五工作方案,和以低碳發展推進城市碳排放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的十四五城市政策建議。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能源基金會總裁鄒驥發表了題為“常規污染物與二氧化碳協同管理的目標、方法與措施”的主旨演講。鄒驥指出,從增長和排放的驅動力、控排的主要動機、控排的基本愿景和主要的目標及指標、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政策趨勢、可能開展的協同領域、可用的政策基礎設施以及政治經濟學等角度分享了對常規污染物與二氧化碳協同管理的基本考慮,并提出立法、規劃制定、統計和MRV體系、排污許可證、執法及供應側結構改革等領域具有較高的協同潛力,此外,跨部門協調對協同推進治理工作有重要意義。
討論環節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馬愛民副主任主持。清華氣候院常務副院長李政教授、氣候和清潔空氣聯盟高級董事丹•麥克杜格、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政策法規部負責人楊秀、能源基金會(北京) 城市項目主任王志高、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法制與標準處處長白文杰和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東分別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探討了協同治理的優先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及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