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黨齡、70年工作不息,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9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如今仍堅持每周上班。1949年參加工作至今,他不僅創造了石油煉制、煤化工領域的多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退休后仍著書育人,為我國石化行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他體現了自力更生、勇于創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格,樹立了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典范。
不忘初心 “石油”領域攻堅克難屢立功勛
《未了的石油情結》是陳俊武80歲時寫的自傳文章。在他身邊工作35年的陳香生說,“‘石油’是陳院士的初心,‘未了’則是他心中還裝著一系列和石油相關的技術創新工作。”
73年前,就讀于
北京大學化工系的陳俊武第一次在撫順看到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廠,工廠的先進設備讓他觸動很深。當時中國石油工業落后,經歷過列強欺凌年代的陳俊武認為投身石油工業能遂報國之志。
1949年,大學畢業的陳俊武奔赴撫順,成為人造石油廠的技術員,開始了他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奮斗旅程。
在石油行業,有兩則以“糧”喻“油”的故事流傳甚廣,且都與陳俊武有關。
20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已能為國家提供充足原油,但國內煉油技術卻不過關。“這就像有了好大米,卻還吃不上白米飯。”陳俊武牽頭突破煉油工業關鍵技術——流化催化裂化工藝,設計出國內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助力中國煉油技術跨越20年,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白米飯”。
20世紀80年代,我國60年代開發的大小油田產量遞減、質量下降,消化渣油,擴大原料來源是煉油工業的一條出路。陳俊武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助力我國煉油工業實現“由只能吃精糧到也吃粗糧”的轉變。
“看到國家興旺是我最大的心愿。”這是有63年黨齡的陳俊武的心聲,“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獻身科學的準備了,無怨無悔。”
永不止步 科技報國70年無怨無悔
1990年,陳俊武退休了,但他一刻也未離開過能源領域。
2000年前后的十余年間,面對我國原油對外進口依存度逐年遞增的現實,陳俊武開始研究國家石油替代戰略。他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導完成了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工業放大及其工業化推廣應用,為我國煤炭資源轉化利用開辟新路徑。甲醇制烯烴技術成為連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橋梁,獲得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一等獎。
“我不單純滿足于具體的技術工作,而是想從宏觀角度和世界范圍了解能源問題。”陳俊武說。
陳俊武又開始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尤其關注我國控制
碳排放量這一重大問題。
2010年起,3年時間,80多歲的陳俊武發表十幾篇
論文,整理出版《中國中長期
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書中對我國
碳減排領域所作構想預測與之后我國權威數據基本吻合。
“對于一位80多歲的老人,沒有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沒有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可能挑起這副重擔。”陳香生說。
32歲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58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64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88歲斬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陳俊武在60歲之后又多工作了30年,他卻說:“不能覺得自己得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我不敢有這個念頭。”
著書育人 愿做青年人才的成長階梯
“我今后主要干三件事:著書、立說、育人。” 這是陳俊武退休時為自己定下的目標。
中國煉油技術不斷進步,但缺乏系統性著作,難以滿足技術人員學習需要。1990年起,陳俊武開始醞釀一本名為《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的專著,旨在為相關科技人員提供理論和實踐引導。這本凝聚著陳俊武和一批
專家心血的著作于1995年出版發行。
“一本書,一個主編,20年間出版再版3次,并將工藝、工程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石油化工類專著中具有首創性。” 2015年,當252萬字的《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第三版出版發行,業內人士對此高度評價。
“未來市場的競爭實質是科技實力的競爭,必須首先提高科技人員的整體基礎理論水平和科技素養。”陳俊武愿做科研人員攀登科學階梯中的一級,承上啟下育人才。
1991年起,10余年時間,陳俊武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教學任務繁重,每位學員提交100多頁甚至200多頁的作業,陳俊武都仔細審閱,并與學生聯系溝通。
“30多歲是最想干成點事,又往往沒方向的時候。這時有人把你扶上馬、送一程,引導到正確方向,難能可貴。”第二期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學員吳青說。
“我們國家現在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前進步伐明顯加快。”陳俊武說,“希望更多的年輕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成長更快,在科技創新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